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9.10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字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廣東、福建、香港、澳門等地的戲曲。因唱、念均用方言而得名。白字戲屬童伶制,演員到變聲期不能唱白字曲者,則須去正字戲,所以著名藝人很少。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大都為傳奇故事。音樂屬曲牌體,分大鑼戲、小鑼戲兩種。大鑼戲原用大管弦,後改以竹弦為主奏樂器,小鑼戲以小嗩吶為主,配以響盞等。
莆仙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今福建省莆田、仙遊一帶的劇種。常用曲牌二百多個,分大題、小題二種。劇目幾乎保存了宋、元南戲的全部劇目,亦有源自民歌、佛曲等曲調。樂隊只有司鼓、司鑼、司吹三人,樂器有小嗩吶、笛管、大嗩吶、笛子、二胡、大三弦等。因舊屬興化府,故也稱為「興化戲」。
北詞廣正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明末清初戲曲作家李玉根據徐于室《北曲譜》擴充而成,十八卷,其中四卷僅存目。共選錄北曲曲牌四百四十七首,分別列出其格式、區別正字襯字,並注明板式。蒐羅詳備,雜劇作家多據以填寫曲詞。
句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民歌、說唱和戲曲唱腔中的句、逗結構形式。基本句格可分為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種。五字句多為二二一句格,七字句多為二二三句格,十字句多為三三四句格。在曲牌體音樂的唱腔中,每一曲牌均有特定的句法組織形式,每句字數可為一字、二字以至十字不等,各句的長短及排列形式也因曲牌之不同而異。也稱為「句式」。
滾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弋陽腔及其他高腔的唱腔形式,簡稱為「滾」。滾調原是曲牌基本句法結構之外的附加部分,可以放在曲牌前面,也可以放在中間或後面。具有解釋或貫串原有詞意,加強感情氣氛,增添曲調、節奏的對比變化等作用。是介乎唱、白之間的朗誦性唱腔。偏於唱曲的稱為「滾唱」,偏於說白的稱為「滾白」。
螾廬曲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民國王季烈著,四卷。內容分為論度曲、論作曲、論譜曲及餘論,分論作曲要旨、宮調及曲牌等,最後並論及傳奇的源流、詞曲掌故及傳奇作者的事跡考證。
元雜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盛行於元代,最初為金院本中的一種演出形式。以唱曲為主,劇詞、音樂的結構十分嚴謹。劇本體裁通常分為四折,每折用同一宮調的若干曲牌組成套曲,必要時另加楔子。因主唱者不同,可分為末本、旦本兩種。也稱為「北曲」、「元曲」。
合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南曲曲牌最後的幾句唱腔,加入數人齊唱。也稱為「合頭」。
揚州清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江蘇揚州地區的曲藝。由一至數人演唱,多數只唱而不說,以二胡、琵琶、四胡等伴奏。所唱的曲牌有滿江紅、剪剪花、梳妝臺等,曲目都為短篇。
共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總計。《紅樓夢》第六二回:「酒面要一句古文,一句舊詩,一句骨牌名,一句曲牌名,還要一句時憲書上的話,共總湊成一句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