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7.95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書缺簡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簡散佚,殘缺不全。《漢書.卷三六.劉歆傳》:「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
百衲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集各種殘缺不全的版本,重新配合而成的書籍。如清大興朱錫庚家所藏《百衲本史記》。
石鼓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周時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時在天興三畤原出土(今陝西省寶雞市),共有十塊,每面環刻一首四言詩,內容多為歌頌田原之美和秦國國君的游獵情形。字體介於籀篆之間,其中一石字已磨滅,其餘九石也有殘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也稱為「秦刻石」。
抱獨守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殘章斷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殘缺不全的書籍或文章。宋.陸游〈會稽志序〉:「秦漢晉唐以降金石刻,歌詩賦詠,殘章斷簡,靡有遺者。」也作「斷編殘簡」。
華陽國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晉常璩撰。十二卷,附錄一卷。敘述巴蜀自開闢以來至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之事。詞典雅,是研究中國西南區域歷史的重要資料。至南宋時已殘缺不全,有清顧廣圻校廖寅刻本。
守殘保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廢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已磨蝕、損壞、變質、殘缺不全及不堪使用的物品。
保殘守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朝臣反對,於是他致書太常博士,極力陳述自己的主張說:幾經朝代興迭,戰火洗禮,導致現今流傳的經文內容殘缺脫落、錯誤很多。我朝開朝以來陸續發現如《古文尚書》、《逸禮》、《左氏春秋》等用古文寫的經書,應該以古文為根據,改正今文的錯誤,如果還想固守殘破不全的經文,懷著害怕蒙受個人損失的私心,沒有服從真理和勇於改正的公心,或是因為妒嫉不去考究真相,只知附和他人,隨口議論是非,難道不可悲嗎?後來「抱殘守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固守舊有事物或思想,而不知改進變通。
殘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頁數殘缺不全的書。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經籍會通二》:「間有殘本不售者,往往廉取之,故余之書多斷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