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9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膽忠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極為忠誠不二。《封神演義》第九五回:「這個丹心碧血扶周主,那一個膽忠肝助紂王。」也作「忠心膽」。
崁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位於臺南市民族路的古蹟。創建於明永曆七年(西元1653)。此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本稱為「普魯民遮城」,是荷蘭人商業及行政中心。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便設府署於此城。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朱一貴之役,樓門曾被破壞,後亦迭遭災禍,致使屋宇傾毀,然城牆卻依然堅固如昔。光緒十二年在此樓中央建文昌閣,西南隅建海神廟。今道路入口處,存有一對石獅,城樓下方有一排碑林,由九隻贔屭駝著,碑文為乾隆皇帝親撰,石碑四周有龍紋浮雕,甚為別致。樓本身建築亦精巧可觀。現屬臺閩地區一級古蹟。也作「嵌樓」。
腰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頭及背面為帶光澤的藍黑色,腰部鏽紅色,翼和尾羽黑色,外側尾羽特別長,形成很深的尾叉。眉斑長,延伸至頸側,為紅褐色。腹面的喉至上腹淡橙色,有黑色縱斑,下腹淡灰褐色,有濃密黑色縱紋。亞成鳥似成鳥,唯腰部色淡,呈淡黃色或淺棕色。喙黑色,跗蹠及趾黑褐色。本種與金腰燕 (C. daurica) 外形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本種的體型較大,下腹部的黑色縱紋較前者粗黑,且後頸無栗色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空手。如:「手難抵雙拳」。宋.蘇軾〈送范純粹守慶州〉詩:「當年老使君,手降於菟。」
腹山雀(雜色山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ittaparus varius
體長約13公分。雌雄相似,喙黑色,腳暗青色,台灣亞種頭至後頸黑色,後頭白色,喙基部至臉頰白色,喉部黑色,胸腹部為醒目的栗紅色,背部鉛灰色。在遼寧和日本的亞種臉頰為乳黃色,腹部中央顏色較淡,呈淡黃褐色。
共9亞種,分布於亞洲東部包括遼寧、韓國、日本及台灣。留鳥。
於低海拔森林的中、上層,或是在林下灌木的上層活動。以昆蟲為主食。有時會在人工環境中築巢。在台灣,腹山雀常常成小群或是和其他的鳥種結群,但是在鳥群中腹山雀的數量遠少於其他鳥類,在冬季混群的現象尤其顯著。族群數量呈現局部地區普遍的現象。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山雀科(Family Paridae)
口白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語惡毒或說惹是非、不吉利的話。《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五月五日午時書,口白舌盡消除。」《野叟曝言》第二八回:「今日要祭祖哩,休得口白舌的,罰那毒誓!」也作「紅口白舌」、「口毒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腳、光著腳。唐.韓愈〈山石〉詩:「當流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儒林外史》第四回:「一個蓬頭足的小使走了進來,望著他道:『老爺,家裡請你回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屬於共產黨的代稱。如色政權、色國際等。
Apodemus agrarius (Pallas, 1771)
體背面為暗鏽黃褐色,側面毛色較淺,腹部灰白色,背腹之界線明顯,背部中央有一黑色縱帶,自頭額以至尾根;頭軀幹長8.4~9.8公分,尾長6.8~8.3公分,體重15~50公克。
歐洲中部和東部、中亞部分地區、西伯利亞南部、中國大陸東北東部和南部、韓國、台灣。
棲息在草生地、農墾區、雜林,通常在地面活動,但能攀爬,也會游泳,通常白天活動,食物包括樹根、穀物、種子、漿果、堅果和昆蟲;族群密度可達每公頃54隻,個體活動範圍通常不超過180公尺;由於分布範圍廣,各地的生殖時間不一,懷孕期21~23天,一胎平均生6仔。背條鼠在台灣分布於海拔 300公尺以下的農地,以禾本科、豆科、旋花科根、昆蟲為食;雌鼠在4~1月間有懷孕現象,以4~9月為生殖高峯,一年可生2~3胎,一胎2~5仔,也有研究認為牠們一年可生3~5胎,一胎5~7仔。
哺乳動物綱(Class Mammalia)
囓齒目(Class Rodentia)
鼠科(Family Muridae)
腹松柏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ligodon ornatus (Van Denburgh, 1909)
中、小型蛇,體長最大為80公分,頭部短小,頸部不明顯,頭背部有3條倒 “V”字形斑紋,身體有數個黑色環紋,部分環紋在體背處中斷,腹面中央的紅色縱線及兩側交錯的黑色斑紋是本種最明顯的特徵。
台灣及中國大陸中南部。
棲息於低海拔山區之林地,習性應與背忪柏根相近,日行性,以爬蟲類及鳥類的卵為食。卵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