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5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邊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邊境地區設置的軍事防禦措施。[例]這座山城是邊防重地,派有重兵駐守。
一舉兩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兵二萬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傷。正使得其城,張藍引兵突,臨淄更彊,勒兵憑城,觀人虛實。吾深入重地,後無轉輸,旬日之間,不戰而困,諸君不見是爾。」遂擊臨淄,至日中,破之。張藍聞臨淄破,果將其眾亡。
絕類離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理。 (5) 荊州:地名。漢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處長江中游,三國至南北朝時代是政治、軍事的重地。轄地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6)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生卒年不詳。西涼太守馬騰之子。漢末為偏將軍,領騰部曲。進軍至潼關與曹操戰,敗奔漢中,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遂請降。將兵到城下,璋即稽首,累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漦鄉侯。卒謚威。 (7)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
招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飄揚、搖擺。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三折:「番將雄威擺陣齊,北風招颭皂鵰旗。」《三國演義》第四八回:「周瑜恐二人深入重地,便將白旗招颭,令眾鳴金。」也作「招展」。
襄樊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城市名。襄陽、樊城的合稱。北岸樊城為商業城,南岸襄陽為軍政中心,二地隔漢水相望,是雙子城。水陸交通線在此彙集,是江漢平原北方的門戶,也是湖南、湖北、陝西三省的交通、商業及軍事重地
超倫軼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理。 (5) 荊州:地名。漢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處長江中游,三國至南北朝時代是政治、軍事的重地。轄地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6)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生卒年不詳。西涼太守馬騰之子。漢末為偏將軍,領騰部曲。進軍至潼關與曹操戰,敗奔漢中,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遂請降。將兵到城下,璋即稽首,累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漦鄉侯。卒謚威。 (7)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
欲蓋彌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欲蓋彌彰」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冬,邾黑肱以濫來奔,賤而書名,重地故也。君子曰:「名之不可不慎也如是。夫有所有名,而不如其已。以地叛,雖賤必書地,以名其人,終為不義,弗可滅已。是故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1>,不為義疚2>。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3>,懲不義也。齊豹為衛司寇,守嗣大夫,作而不義,其書為「盜」。邾庶其、莒牟夷、邾黑肱以土地出,求食而已,不求其名,賤而必書。此二物者,所以懲肆而去貪也。若艱難其身,以險危大人,而有名章徹,攻難之士,將奔走之。若竊邑叛君,以徼大利而無名,貪冒之民.將寘力焉。是以《春秋》書齊豹曰「盜」,三叛人名,以懲不義,數惡...
西沙群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群島名。位於海南島東南約三百三十公里處,即東經一百二十度、北緯十度附近,是南海四大群島之一。地當南洋航線的要衝,是海防重地。由宣德群島、永樂群島兩組島群的三十多個島嶼組成,其中永興島面積一點八五平方公里,是南海諸島的最大島嶼。
超類絕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理。 (5) 荊州:地名。漢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地處長江中游,三國至南北朝時代是政治、軍事的重地。轄地約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6)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人,生卒年不詳。西涼太守馬騰之子。漢末為偏將軍,領騰部曲。進軍至潼關與曹操戰,敗奔漢中,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遂請降。將兵到城下,璋即稽首,累遷驃騎將軍,領涼州牧,封漦鄉侯。卒謚威。 (7) 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歿,輔助後主劉禪,封武鄉侯。與魏長期爭戰,後鞠躬盡瘁,卒於軍中,諡號...
否極泰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