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4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磬(生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宗教儀式或誦經所用之響器,銅或鐵鑄之盂形容器,平口、直身、鍋形底,小者如碗,大者如缸,演奏時將磐坐圓形軟墊上,缽口朝上,單手執木槌或木棒敲擊缽體近口沿處,聲音清純悠長。
餅鼓(點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雙面矇皮,型制類似於單皮鼓,但較其為小。於雅樂中具有指揮節奏之用。擊奏時用鼓鍵子敲擊鼓心,使其發出聲響。
背影(楊三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幅的構圖取景是有些奇特,所採取的是一個不完全的正面之身﹝畫面左邊﹞與對立的背景之身,而且一重色,一輕色;前者色系重而彩度低,後者色系輕而彩度高。作者是在作兩位女性膚色之美的同色系輕重比較嗎?或是因於構圖輕重而取的呢?總之,是一不常見的主題取材表現。
尺牘 (陶生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蔡襄(1012-1067,字君謨,福建仙遊人。書法學虞世南、顏真卿,兼取晉人法。 帖中線條粗細變化大,外緣爽朗俐落,末筆常露筆心,推測書此筆應為外型短胖且含硬挺心毫,接近記載中的散卓筆。散卓筆起初以粟鼠尾撚心,後經梅堯臣引進蒼鼠鬚後,受到杜衍、蔡襄等文人的喜愛,應該就是文中所稱「大佳物」的栗尾鼠鬚「散卓」。以佳筆寫高級的花卉卷草砑花箋,加上絕倫的書法,顯示出此札的慎重,及北宋文人對於書寫材質的講究。
赤足鷸(東北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略異。繁殖羽頭上及後頸淡紅褐色具黑褐色羽軸,眉斑白色,黑色細過眼線,體背淡紅褐色,腰白色,尾上覆羽白色有黑褐色橫紋,翼上覆羽淡褐色有黑色斑點。初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先端白色,次級飛羽白色,尾羽白色帶黑褐色橫紋。腮、喉白色有暗褐色細縱斑。頭側、頸側、前頸、胸及上腹白色,有暗褐色縱斑。腹中央、下腹和尾下覆羽純白色。喙紅色先端黑色,跗蹠及趾紅色。非繁殖羽背面暗灰褐色,喉、前頸、上胸、胸側灰褐色,有黑色細縱紋,腹面白色,喙基橙黃、尖端黑色較多,跗蹠及趾土紅色。
Trilocha varians (Walker, 185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角斑褐蠶蛾 Trilocha varians 本種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地區,平地常見。台灣地區主要發生期在秋季,局部地區族群數量龐大。幼蟲寄主植物為榕。
雜色肺衣負色變種亞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生於樹幹,或與苔蘚類混生於岩石上。地衣體由不規則的鋸齒狀瓣裂片所組成。上表面平坦而偶有皺紋,久置則呈灰綠色至橄欖綠;下表面淡褐色至黃褐色;絨毛黑褐色,擴散狀分佈;假根稀少,淡褐色至褐色。子囊盤著生於地衣體上表面,常數個聚集於近邊緣處,無柄;盤面紅褐色,直徑2-8mm,鋸齒緣。粉子腔多數,暗褐色,散生於地衣體的上表面。成熟孢子4室,紡錘形。K+(地衣體K+黃色,KC+紅色,Fe+紫色。
Setora baibarana (Matsumura, 193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窄斑褐刺蛾 Setora baibarana 展翅約35~42毫米,全身灰褐色,前翅有簡單線條及斑紋,前翅中央有「八」字形褐色線條,並在外側有紅褐色帶狀紋並向內測凹陷,如縮窄的瓶口,此即為中文名之由來。幼蟲以茶樹葉為食,除台灣外,印度及中國也有分佈。
燕鷗(東北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繁殖季前額到頭後黑色,背部和兩翼灰色,初級飛羽最外五根有暗色外緣,夏、秋時節尤其明顯。尾羽叉型白色,外尾羽很長,外緣灰黑色,停棲時尾羽尖端與翼尖等長。腹部白色帶灰。喙黑色或紅色,尖端黑色。跗蹠與趾黑色或紅色。冬季前額白色,頭頂和頭後黑色,頭頂參雜白色縱斑,翅膀的小覆羽有明顯暗斑,身體腹面白色帶灰。幼鳥身體背面羽毛灰色,有褐色和暗灰色橫斑,喙的基部橘黃色,但很快就轉成暗灰褐色,跗蹠與趾暗褐色。
Rhagastis velata ( Walker,1866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紋白肩天蛾 Rhagastis velata 成蟲出現在5月,分布於台灣中部及南部海拔約700公尺的山區,此外,尼泊爾、印度東北部、泰國、中國中南部也有本種分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