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13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燈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yctophum obtusirostre (Tåning, 1928)
體長形,側扁,背鰭前為身體之最高處。甚短,前端鈍而圓;口大而稍傾斜,上頜骨細長,而末端擴大,兩頜具絨毛狀小齒。胸鰭高位。臀鰭起點於背鰭基末端下方,臀鰭基明顯長於背鰭基。頭部發光器具Dn及Vn。身體發光器有:5個PO、4固VO、1個Pol。SAO呈一直線排列,並SAO3在VO3垂直線之後。2個Prc。雄魚具1~3個瓦狀 SUGL;雌魚具1~2個心狀INGL。
三大洋之熱帶海域,台灣西南及東北部海域,東沙島周邊水域至南海。
體長可達9公分,日間多棲息於200~400公尺之水層,夜間則上浮至100公尺以淺之水層覓食。
常為本省東港、大溪等地漁民以中層或底層拖網捕獲,可供食用或做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燈籠魚目(Order Myctophiformes)
燈籠魚形首目(Superorder Scopelomorpha)
燈籠魚科(Family Myctophidae),Lanternfishes
帶斑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elorinchus cinguletus (Gilbert & Rlubbs, 1920)
頭部中大其腹面裸露無鱗,長而尖,頦下有一短鬚。第一背鰭有一延長呈絲狀之鰭條,第二背鰭與臀鰭之鰭條等高。鱗片上的棘刺小,多且密,約略排列成平行狀。發光器長,伸達兩腹鰭基底中央,只有一發光腺。體為淡褐色,由眼後方延伸出2條暗色條紋,體側則有不規則之暗色鞍狀斑。
日本南方、中國東海、台灣東北部及南部。
分布於水深200~400公尺之中層水域,底棲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常見的種類,體型小、數量頗多,無經濟價值,漁民以底拖網捕獲後,多棄置為下雜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鱈形目(Order Gadiformes)
准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aracanthopterygii)
鼠尾鱈科(Family Macrouridae),Grenadiers,Rattails
角鯊或豐胴棘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qualus mitsukurii (Jordan et Snyder, 1903)
體形較壯碩;端寬圓,由端至外鼻孔之斜線距離,大於外鼻孔至上唇溝外角之距離;口前長短於眼徑之兩倍長,前鼻瓣呈分葉狀。第一背鰭硬棘長度遠短於背鰭基底長,硬棘尖端遠離背鰭外角;第二背鰭硬棘高度約與鰭同高同而短於全長之6%;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內緣位置相對,高度短於其長度之2/3;第二背鰭明顯小於第一背鰭,高度小於全長之5%。尾鰭前凹窪明顯;胸鰭後緣凹入明顯,後角窄圓;腹鰭較接近第二背鰭而與第一背鰭距離較遠;尾鰭延長,後緣明顯凹入。皮齒後緣呈三尖叉狀,成魚後則漸呈鎯頭狀。體表不具白斑,亦無明顯之黑色記號,各鰭鰭緣白色。
本種於世界各大洋南北緯40度間之沿近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於台東、成功沿海有漁獲記錄。
溫、熱帶水域常見種類,常出現於陸棚至斜坡上層水域,底棲性,棲息水深因不同海域而有很大的差別。卵胎生,棲息於南非東岸水域者每胎產仔4~9尾,妊娠期推測可能超過2年。以魚類、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最大漁獲體長110公分,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72公分及65公分。
可由底拖網及延繩釣漁獲,供食用,或養殖用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鮫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棘鮫科(Family Squalidae),Dogfish Sharks
副肯氏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nimalia 動物界 Chordata 脊索動物門 Vertebrata 脊椎動物亞門 Reptilia 爬行綱 Synapsida 單弓亞綱 Therapsida 獸孔目 Dicynodontia 二犬齒獸亞目 Kannemeyeriidae 肯氏獸科 Parakannemeyeria brevirostris 短副肯氏獸
平頭尖尾鯊或廣篦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pristurus macrorhynchus (Tanaka, 1909)
體形修長,向端逐漸扁平。頗長,寬而縱扁;口前長約為全長之10~11%;鰓裂長不及眼之前後徑;鼻孔寬度約為鼻孔間距之1.1倍,前鼻瓣短而圓;兩背鰭間距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兩倍,而約等於眼眶前長;第一背鰭約為第二背鰭之2/3大;第二背鰭基底長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1.2倍;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腹鰭基底後半相對;第二背鰭基底末端位於臀鰭基底末端稍前;胸鰭小,前緣長約為全長之11~13%,內緣長約等於基底長;胸、腹鰭基底間距離短,約等於口前長;腹鰭、臀鰭、尾鰭皆窄長;體色淡棕灰,腹面及各鰭色較淺,可成長至60公分以上。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及台灣沿近海域。
目前為止對牠的瞭解仍頗為有限,僅知其為底棲性種類,卵生,一次產卵2枚。棲息於斜坡區,本省東北部沿岸海域作業的底拖網船隻偶而可以漁獲,不過數量有限。
由於體型不大,因此經濟價值不高,通常將其當作下雜魚處理,是養殖業的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鮫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貓鯊科或貓鮫科(Family Scyliorhinidae),Cat Sharks
聶氏無刺鱝或青帶圓燕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etomylaeus nichofii (Bloch and Schneider, 1801)
體盤寬度為長度之1.67倍;短,約為頭長之2/5,於頭之前下側形成一葉狀;眼位於頭側;噴水孔大型;鼻孔與口裂相連,鼻瓣後緣呈鬚邊;鰓裂小型,五鰓裂約略同大;小型背鰭1枚,起點約與腹鰭基底末端相對;腹鰭長度約為寬度之半,外緣圓,後角圓;胸鰭近似刀狀;尾纖細如鞭,無硬棘;福馬林浸泡後體背黑棕色,具5條或6條淡青色橫向窄帶;腹面白色。
出現於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檳榔嶼、東印度群島、菲律賓、中南半島、日本、澳洲、台灣沿岸海域。
近底棲息。
可由底拖網及底延繩釣漁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鰩目(Order Rajiformes)
燕魟亞目(Suborder Myliobatoidei)
鱝科或燕魟科(Family Myliobatidae),Eagle Rays
小鰾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前部略呈圓筒狀,後部側扁,腹部平面,頭背部隊起明顯。頭中大,短而鈍,在鼻孔前方的凹陷明顯。口下位,馬蹄形,口裂小,不伸達眼前緣的下方,上下頜具角質邊緣。唇發達而具許多小乳突。口角有短鬚1對。體被中大型的圓鱗,胸腹部裸出無鱗;側線完全而平直,側線鱗數38-40。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2(不分枝軟條)+6(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胸鰭稍長,向兩側平伸;腹鰭腹位,略平展,可貼在河底的石頭上。體呈黃褐色,體側中線有5-6塊大型的黑斑,體背具有許多細小的黑斑,體側中部具有一條略不明顯之灰褐色縱帶,尾柄基部具一明顯黑斑,背、胸...
馬達加斯加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ngaha madagascariensis (Bonaterre, 1790)
中、小型蛇,體細長。本種的形態最特別之處是雌、雄蛇具有明顯的性別2型性,雌蛇部前端鱗片特化為葉片狀,體色為棕色;雄蛇部前端鱗片特化為矛尖狀,體背為紅褐色,腹部為黃色,具白色側線。
馬達加斯加特有種。
棲息於原始林中,樹棲性,多於日間活動,以蜥蜴、守宮及小型囓齒類為食。
有鱗目(Class Squmata)
蛇亞目 (Suborder Serpentes)
黃頜蛇科(Family Colubridae)
台灣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m (Jordan & Oshima, 1919)
身體紡錘形且側扁。口大、為端位,可達眼睛後緣的下方;上顎口緣由前上顎骨和上顎骨所組成,上顎骨較寬,後緣蓋及下頜骨;雄魚口裂更大,上下頜稍具鉤形。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則不被鱗片。背鰭單一,軟條數12-15;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腹鰭具腋突;尾鰭叉形。背部黑青綠色,腹部銀白,體側中央有9個橢圓形雲紋斑點,終生不褪,側線上方散佈約10-30個小黑點。本種和日本、韓國及中國東北地方所產的櫻鱒Oncorhynchus masou極為相似,因此認為本種是台灣特有的亞種而尚未至種的層級。
本種是本省特有亞種,僅產於大甲溪上游環山村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溪流。目前只有在嚴格保護的七家灣溪部份流域中才可見到少數族群。
陸封型魚種。原本為溫帶冷水性魚類,適宜生活的水溫在15℃以下,推論是冰河時期遺留在台灣高山溪流的特殊魚種。性兇猛,以水生昆蟲及小魚等為食。活時呈半透明,死後即呈乳白色。以小魚、甲類類及浮游動物為食。
屬於國寶級的珍稀魚種,是受保育的種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鮭目(Order Salmoniformes)
原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Protacanthopterygii)
鮭科(Family Salmonidae),Salmonids
北方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accoglossus borealis (Okuda et Yamada)
為本綱中較小型種,在浸製標本的描述中,部長約1.5公釐,寬約2公釐,襟部長1.5公釐,寬不超過2.5公釐。鰓部總長5公釐,寬約2公釐,生殖區長約15公釐,兩者界線不明顯。前方鰓孔明顯,後方則較不明顯。
日本。
本類生物為直接發生,並不具有tornaria浮游幼蟲期。
無。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半索動物亞門(Subphylum Hemichordata)
腸鰓綱(Class Euteropneust)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