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616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格索夫斯基,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俄裔德籍芭蕾伶娜、芭雷教師及編舞家。生於莫斯科,卒於柏林。其母為舞台劇女演員。格氏在彼得格勒(Petrograd)受教育,亦曾受教於鄧肯工作室(Duncan)之後,又隨諾維柯夫(Novikov)、馬提亞汀(Matyatin)、克莎諾娃(Kirsanova)、普瑞歐布拉金絲卡(Olga Preobrajenska, 1871-1962)等人學舞。俄國十月革命後,在克拉斯諾達(Karasnodar)任芭蕾教師,與擔任男舞者及教師的維克托.格索夫斯基(Victor Gsovsky, 1902-1974)結婚。夫婦一同赴柏林,並於1928年設立芭蕾學校;同時亦在德國之音樂舞蹈藝術聯合演出中編舞。...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薩格門卡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薩格門卡舞》是一支非常活潑的舞蹈,可見於菲律賓伊洛卡斯(Ilocos Norte)的許多城鎮 ── 巴多克(Badoc)、皮尼里(Pinili)、克里馬歐(Currimao)、巴塔克(Batac)和帕歐亞(Paoay)。此舞表演於婚禮和受洗宴會,第一段是道地的《薩格門卡》,而後以阿力奎匡(Ariqenquon)結束,阿力奎匡舞蹈大多在伊洛卡斯可看得到。音樂包括2/4拍和3/4拍。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Ⅳ》1960.
蘭娜,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出生於維也納,奧地利籍芭蕾舞者、編舞家、芭蕾教師與舞蹈總監,早年於維也納宮廷歌劇院芭蕾舞學校隨Pietro Campilli習舞,1864年嫁給Johann Alfred Geraldini,1845年在維也納Kärntnertor Theater首度登台演出,1845-1856年擔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芭蕾舞者,1856年首度赴柏林、慕尼黑與東德的德勒斯登(Dresden)演出,然後至蘇聯與北歐各國巡迴公演,1862-1863年應聘為漢堡國家戲劇院芭蕾伶娜與教師,1869年赴法國的波爾多演出,1870年赴美國紐約演出,1870-1871年赴葡萄牙的里斯本演出,1871年赴倫敦演出,187...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Mary Clarke & Clement Crisp《Ballet An Illustrated Histiry》1973.
濟格立比;糖玉米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非洲象牙海岸貝特族(Bete)舞蹈,字義上是「擣玉米至如糖粉般細緻」。非洲部份舞蹈與日常生活中的工作相結合,此舞即為一例。整個舞蹈以急速踏足動作為重點,且繫嘎嘎作響的鈴於足踝,以增強本舞蹈所強調的部位,並讚揚「擣玉米」工作的重要。
K.W. Asante《African Dance》1996.
木那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烏茲別克族民間舞蹈。流行於新疆的 城、莎車等烏茲別克族聚居區。《木那加》原為烏茲別克族民間樂曲的名稱。據宋.陳暘《樂書》中描繪《屈柘枝舞》「帽施金鈴,扑轉有聲」。與《木那加》舞時響鈴聲有共同之處。漢譯為《鈴鐺舞》。舞者多為女子,單人舞形式。逢年節、喜慶聚會時均要表演。舞時,表演者的手腕、腳腕及肩部皆繫數枚銅鈴。舞蹈動作中時而繞腕、挑腕,時而抖肩、跺腳,使銅鈴叮噹作響,氣氛非常熱烈。常用步法有:〈單腳移步〉、〈單腳跺步〉和〈單腳蹲步〉。銅鈴聲與優美多變的舞姿,加以靈活眼神的運用,使該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伴奏樂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多為2/4拍。伴奏樂器主要有:獨它爾、彈布爾、手鼓等...
,塔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他是美國現代舞、爵士舞舞者和編舞者,出生於路易斯安那州一個貧窮的黑人家庭,後隨家人移居芝加哥,並開始向鄧南(Katherine Dunham)學習舞蹈。他十二歲時即與芝加哥歌劇團一起演出,後來在鄧南舞作中擔任主要角色,也教授鄧南的舞蹈技巧,但因覺得鄧南太專權而離開她。1949年他建立了自己的舞團,開始編創不少作品,其中尤以《菲比雪之路》(The Road of the Phoebe Snow, 1959)被認為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一些芭蕾舞團和現代舞團都保有他的舞碼,當然包括哈林舞蹈劇場(Dance Theatre of Harlem)和艾文.艾利美國舞蹈劇場(Alvin Ailey Am...
《The Dancing Times》July 1995.
鍾斯,比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美籍黑人舞者、編舞者。他來自宗教信仰虔誠的家庭,有運動天分,進入大學後,在紐約州立賓漢頓大學(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開始接受舞蹈訓練,接觸非洲加勒比海舞蹈和現代舞,曾師從波爾.柏密斯(Pearl Primus)、武井慧(Kei Takei)和蓋詩.菲根(Garth Fagan)等人。1982年和阿尼.詹(Arnie Zane)共組舞團,展開長期合作關係。鍾斯的舞作偏向思考層面,喜歡帶入人性和戲劇性的表達,與周遭生活經驗相結合。舞團由不同身材、不同族裔的的成員組成,水準平均,演出頗受好評。1988年阿尼.詹因愛滋病故,鍾斯挑起...
Connie Kreemer《Further Steps: Fifteen Choreographers on Modern Dance》1987.
鍾斯,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美國舞者和舞蹈教師。她師從李蒙(José Limón)、蕭恩(Ted Shawn)和瑪柯娃(Alicia Markova)等人,在著名歌舞劇《奧克拉荷馬》(Oklahoma!)的巡演中嶄露頭角。1947年加入李蒙舞團,在舞作《摩爾人的孔雀舞》(The Moor´s Pavane, 1949)中飾演德斯底蒙娜(Desdemona)一角,表現優異,她一直待在李蒙舞團,直到李蒙去世為止。之後,常與好友盧定(Fritz Lüdin)搭檔演出,並在許多學校任教,包括康乃狄克學院夏季舞校和茱麗亞學校(Juilliard School)等,她在夏威夷檀香山(Honolulu)還擁有自己的舞校。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2.
木布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薩伊共和國北方木布人(Mbuti,複數為Bambuti)的舞蹈,該族即為俗稱的「非洲侏儒族人」(pygmies),族中男性都不到150公分高。傳統上該族人不會製作金屬工具、陶器或織品;然而,他們具有豐富的音樂、舞蹈與說故事的才能,因而依然能產生多彩多姿的文化。族中的舞蹈或民俗故事大多與打獵有關,因為打獵是每日重要工作,他們所獵取的動物是羚羊或鳥類等。該族舞蹈都模仿打獵的動作;也有由人扮演動物,模仿動物的動作。族人相信,獵物除了提供為食物外,也會把牠的力量轉移給獵人。
《The JVC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耶,歐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法國詩人、記者、劇評家及作家。1811年8月30日生於塔爾布(Tarbes),1872年10月23日卒於努意利(Neuilly)。為法國浪漫主義的倡導人物之一。十九世紀三○年代後期及四○年代為新聞報(La Presse)之評論員。對於當時芭蕾之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力。高氏同時為風格主義(Stylist)與形式主義(Formalist)之藝術家;曾提出「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一詞,極推崇當時之芭蕾舞者夏洛達.葛麗絲(Carotta Grisi),後與葛氏之妹結婚。曾與維諾耶.迪.聖喬治(Vernoy de Saint-George)為夏洛達合寫《吉賽兒》(Gisel...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