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9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前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氣流因舌和牙齒的阻礙所發出的聲音。如注音符號中的ㄗ、ㄘ、ㄙ。
棘篩海盤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名Sharp-spined Sea Star, Multiarmed sea star。身體表面密生許多細小菊花狀的棘,觸摸時有很強的黏刺感。顏色變異大,大都呈灰棕色、藍灰色、棕褐色、橘紅色與黑褐色的雲斑,形成很好的保護色。成體約8至14公分,腕足長約7公分,有7至12隻,通常為8隻,長短不一,橫切面呈五角柱狀,基部寬,略壓縮,末端漸變細,邊緣很薄。步帶溝很寬,管足有4行,具有吸盤,各輻中線有一行排列規則。骨板排列呈緻密的網狀,網目很大,上面的皮鰓很明顯。腕背部中央的龍骨板排列成一直線。骨板上常有一直立棘,棘多呈短柱狀,頂端稍擴大,且具縱溝稜,棘的周圍被數圈鋏形的叉棘所包圍。
翅褐弄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小型弄蝶。軀體背側泛黃綠色之褐色,腹側灰白色。前翅翅頂;後翅近扇形,臀區突出。翅背面底色暗褐色。前翅中室端有兩枚小白點;M2、M3及Cu1室有一半透明小白斑,排列成一直線;雄蝶於Cu2室有一斜行線狀性標,雄蝶前翅中室端白斑點假想連結線向後不穿過線形性標,雌蝶有兩枚小黃白斑。R3至R5亦各有一半透明白色小斑點。後翅於雄蝶常無紋,於雌蝶常有數只小白點。翅腹面底色泛綠色之褐色,白色斑紋似翅背面,後翅中室有一白色斑點,外有一白色點列約略作弧形排列。後翅緣毛淺褐色,前翅緣毛暗褐色。
吻龍占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吻長而,吻上緣與上頜間的角度為40°-50°。眼間隔微凸或平坦。眼大,位於近於頭背側。口端位;兩頜具犬齒及絨毛狀齒,後方側齒呈犬齒狀;上頜骨上緣平滑。頰部無鱗;胸鰭基部內側不具鱗;側線鱗數46-48;側線上鱗列數5.5;側線下鱗列數16-17。背鰭單一,不具深刻,具硬棘X,軟條9,第III或IV棘最長;臀鰭硬棘III,軟條8,第1軟條通常最長,但等於或短於軟條部之基底長;胸鰭軟條13;尾鰭分叉,兩葉先端型。體呈灰褐至黃褐色,散佈許多不顯之不規則斑駁;吻部具暗色波紋;上頜偏紅,尤其於口角處深紅色。以前所記載之長吻龍占(Lethrinus miniatus)為本種之...
棘角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terygotrigla hemist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3)
體紡綞狀;軀幹厚實,頭部大呈菱型,吻部無鼻棘,吻突之內緣平滑,外緣粗糙,為一大形、銳且些微向外延伸的角狀棘,故被稱為「棘」角魚,或「大棘」角魴鮄。僅在第一背鰭基底兩側有棘狀突起或骨板,第二背鰭基底兩側可能有極微小之棘。鰓蓋骨棘長且大,肩胛棘,後頸棘與頭頂棘則較短。體鱗片很小,除頸部及胸部無鱗外,餘皆被圓鱗。體紅色;背部、頭部及第二背鰭下方皆具暗色斑點;背鰭第4~6硬棘間有一黑斑塊;胸鰭內側有一相當大的斑塊。
由日本南方海域至印度洋之間均有分布,包括中國南海及台灣。
底棲性魚類,小型個體棲習於淺海泥砂底質海域,大型個體則常在400~500公尺的深海區被發現,垂直分布頗廣,約為138~500公尺之間。一般皆緩緩於水底游動,並利用胸鰭下方游離的指狀鰭條搜索捕食,主要以多毛類、端腳類等底棲無脊椎生物為食。
數量多,最常見的種類,常為底拖網漁船或深海一支釣捕獲,軀幹部位厚實,肉質可口,但經濟價值不高,常見港邊漁市場販售,一般皆以煮湯食之,唯魚體僅中小型,故大半皆以下雜魚處理。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鮋目(Order Scorpaen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鮋亞目(Suborder Scorpaen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角魚科(魴鮄科)(Family Trigl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東西削。例:佢用削个樹椏在地泥項畫圖。(他用削的樹枝在地上畫圖。)
一句話三角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話鋒利,講話帶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眉毛的前端。如:「她這一整天總是緊蹙著眉,不知在煩什麼?」
耳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聽覺靈敏。《紅樓夢》第六三回:「晴雯聽了趕著笑打說道:『偏你這耳朵,聽得真。』」
尾濱鷸(尾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lidris acuminata
體長17~21公分,雄鳥體型大於雌鳥。喙黑褐色,下喙基部呈灰白色或黃褐色;虹膜暗褐色,腳綠色、褐色或黃色,通常為暗灰綠色,飛行時腳趾稍微超過尾羽末端,翅膀下方覆羽和脅羽全為白色。成鳥繁殖期背部暗褐色,羽毛邊緣紅褐色和黃白色,頭頂紅褐色,眉寬而白色並延伸至眼睛後方。頸部和胸部具褐色條紋,胸部下方、腹部上方和脅部具暗褐色寬鋸齒形斑紋。非繁殖羽背部主要為暗褐色,胸部具灰色細條紋。幼鳥虹膜和耳羽紅褐色,背部羽毛邊緣具鮮豔的紅褐色、白色和黃色,前頸至胸部上方橙黃色,頸部上方並具有細的縱紋。
分布於亞洲及澳洲,夏季於近北極圈的沿岸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澳洲、紐西蘭和附近的太平洋島嶼度冬。
非繁殖期時會在草地或濕地邊緣覓食,覓食時會蹲著以避免被察覺。常成大群活動,有時會和彎嘴濱鷸(Curlew Sandpiper, Calidris ferruginea)和紅胸濱鷸(Red-Necked Stint, Calidris ruficollis)混群。飛行時會發出“wheep”、“pleep”、“trrt”的叫聲,平常則會發出短而連續的“teet-teet-trrt-trrt”聲。每年的5~7月會在西伯利亞凍原地區繁殖。
鳥綱(Class Aves)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鷸科 (Family Scolopac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