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869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鼠洞。比喻壞人藏身的地方。如:「這山頭正是那幫盜匪的鼠。」
戈拉牙馬;驅邪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戈拉牙馬為錫蘭驅離戈拉(Gara)惡魔的禮儀舞蹈,整個儀式應有十二場,以敬畏十二位神祇。並期待神祇邀請惡魔共同清理人間。此驅魔舞包括許多戲劇式的舞蹈,舞者即為驅魔者,身著白衣,戴面具;舞蹈場地稱作「亞嘎葩拉」(Yagapala),為四方形,一面開啟、三面密閉。男子喬裝「姬蕊」(Giri)女神,其婚宴慶典以啞劇型態呈現。另外還有許多故事內容,最後以分贈水田為劇終,其間種植與收成都以啞劇方式表演。此舞有時視為「柯蘭」〔見Kolam〕宗教儀典的一部份。整個活動系統屬於自然健康崇拜(Natural Health Service)的範圍。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協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場所名。指十九世紀英國倫敦地區提供午夜娛樂的地方,一部份類似沃克斯廳園(VauxhallGardens)及克里莫內(Cremorne)作為冬季遊賞的花園;一部份是當作中產階級們用來替代如知名的阿爾馬克斯(Almack´s)裝飾華麗的舞廳沙龍。有些大型的沙龍,如:依歌(the Eagle)及葛瑞西安(the Grecian),後來轉形為一般的劇場,他們在後花園搭上帳棚當成舞臺。所謂基本的「和諧聚會」被描繪成「協和」,是為了提供那些看戲後不想回家的戲迷、或演員們住宿,大約可容納九十至一百人。這種型態聚會處演變成音樂廳的前身,設有一名主席,並且對外販售酒品。舞蹈類的表演相對的較少,席間少有女士出席...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新疆石中舞姿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遺跡。新疆石中舞姿圖,發現之地點在現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庫車、拜域及新和縣,據估石共約有五百餘座,壁畫將近有一萬多平方公尺,舞姿圖資料極為豐富,保存了大量樂舞資料。例如:位在克孜爾石175壁畫中的女伎樂舞,舞伎之雙臂已呈現〈托按掌〉及〈順風旗〉等姿勢;在克孜爾第163中的舞伎,胸前已掛有細腰鼓,雙手呈拍打狀,已知腰鼓在南北朝時已存在。新疆石中的舞姿特色在於造型多數以〈飛天〉及〈伎樂天〉為主,尤其人物造型之特點為〈三屈法〉亦是所謂的三道彎,這可由第17壁畫中的伎樂天人姿勢看出,舞伎們的兩臂向左側延伸,胯部扭轉,兩足交叉,腳尖踮立,身體已構成〈三道彎〉的曲線;這些舞伎們的造型特殊,...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1998。
龍門石中舞姿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蹈遺跡。龍門石中舞姿圖,位於河南洛陽城南邊的龍門山石中。自北魏起人們就開始挖掘石雕刻,其中以唐代時的數量為最多,占總數之三分之二。石的內容是對天神的幻想,再將想像中的音樂舞蹈之神刻入壁中。舞姿圖的圖案以伎樂天及飛天為主;依照朝代不同,石的圖像特色有些不同,在北魏明帝時,以飛天仙女的舞者為例:有的飄浮在雲海中,有的由空中緩緩下降,手中持有笙、笛等樂器;而唐代雕刻的舞姿圖中,最明顯的不同處,則是舞者的下半身不再裹在長裙裡或雲海中,伎樂人雙腳凌空跳起,動作大且奔放,已可清楚的看見舞者的足部動作,這圖不僅將北方舞蹈之豪放風格表現無遺亦代表著北魏時期和唐代時期歌舞昇平的現象,足見龍門石...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1998。
水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瀑布下的水所沖積成的水窿。例:在水沖肚搞水當危險。(在水窿裡玩水很危險。)
打馬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東縣東河(附錄-地名-舊地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低漥處底部。例:肚有一尾大鰻仔,大家相賽跳入去捉。(低漥處底部有一隻大鰻魚,大家競相跳進去捉。)
蛇窿透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貶)蛇的窩和蛙類的窩相連,比喻與人串通。例:假使議員係黑道出身个,又摎警方个關係當好,就做得講係蛇窿透𧊅。(如果議員是黑道出身的,又和警方關係很好,就可以說是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