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大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說2 林鐘之音3 性質4 大暑神5 與「大暑」相關的俗諺6 關鍵字7 參考文獻 概說陽曆約七月中旬後, 與[小暑]為夏季最後兩個節氣,此時天氣非常炎熱,在大暑可謂達到最頂峰期。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依太陽投射於晷針上影子的消長,及觀察氣象的變化,歷經經年累月,長久的精密推算,制定了二十四節氣。小暑大暑為夏季最後兩個節氣,是依炎熱度不同而命名,當然意味著,最熱時刻已來臨。 林鐘之音我國古代用八卦中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而律呂證實每種氣候來臨。律呂指的是在陝西、河南邊界,形狀傳言像竹子卻不是的呂管,依一定...
無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沒有能力。唐.劉滄〈懷汶陽兄弟〉詩:「書信經年鄉國遠,弟兄無力海田荒。」
立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論2 應鐘之音3 性質4 立冬神5 與「立冬」有關的俗諺6 關鍵字7 參考文獻 概論國曆約十一月(農曆十月), 顧名思義冬天到了。天文學家依太陽投射於晷針上影子的消長,及觀察氣象的變化,歷經經年累月,長久的精密推算下,制定了二十四節氣。民間曆書記載:「斗指西北維為立冬,冬者終也,立冬之時向萬物終成,故名。」 應鐘之音我國古代用八卦中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而律呂證實每種氣候來臨。律呂指的是在陝西、河南邊界,形狀傳言像竹子卻不是的呂管,依一定長短粗細,傳說中埋於天山的陰谷,共十二種,管中充滿蘆灰,用...
大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說2 黃鐘之音3 性質4 大雪神5 與「大雪」有關的俗諺6 關鍵字7 參考文獻 概說國曆約十二月(農曆十一月), 此時冰天雪地,在台灣,僅玉山.合歡山等山地會下雪。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依太陽投射於晷針上影子的消長,及觀察氣象的變化,歷經經年累月,長久的精密推算,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而大雪是一年中最後第四個節氣,此時可謂冰風雪凍。 黃鐘之音我國古代用八卦中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而律呂證實每種氣候來臨。律呂指的是在陝西、河南邊界,形狀傳言像竹子卻不是的呂管,依一定長短粗細,傳說中埋於天山的陰谷,共十二種,...
沉積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沉積岩1.1 形成過程1.2 常見沉積岩種類1.3 參考資源 沉積岩沉積岩又稱為水成岩,是經過沉澱和堆積而形成的岩石。 形成過程1.風化侵蝕:在河流上的大石頭,經年累月被侵蝕風化,逐漸崩解成小的沙泥、碎屑。2.搬運:這些碎屑被水流從上游搬運到下游。===3.堆積:下游流速減緩,搬運力減小,岩石碎屑便沉積下來。===4.壓密:新的沉積物壓在舊的沉積物上,時間久了,底下的沉積物被壓得較緊實。5.膠結:地下水經過沉積物的孔隙,帶來的礦物質填滿孔隙,使岩石碎屑顆粒緊緊膠結在一起,形成沉積岩。6.露出:堆積在海底的沉積岩層...
雲階月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雲為階,以月為地。指天上。亦比喻景物美好的境界。唐.杜牧〈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也作「月地雲階」。
入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別人出現在自己的夢中。唐.白居易〈長恨歌〉:「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小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說2 應鐘之音3 性質4 小雪神5 與「小雪」有關的俗諺6 關鍵字7 參考文獻 概說陽曆約十一月中旬後, 此時黃河流域開始降雪,初降,故不大。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依太陽投射於晷針上影子的消長,及觀察氣象的變化,歷經經年累月,長久的精密推算,制定了二十四節氣。華北此時已然降雪,但長江下游一帶仍然還沒降下。 應鐘之音我國古代用八卦中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而律呂證實每種氣候來臨。律呂指的是在陝西、河南邊界,形狀傳言像竹子卻不是的呂管,依一定長短粗細,傳說中埋於天山的陰谷,共十二種,管中充滿蘆灰,用竹衣(竹...
大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說2 大呂之音3 性質4 大寒神5 與「大寒」有關的俗諺6 關鍵字7 參考文獻 概說國曆一月中旬後,節氣最後一個,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刻。在經過中國古代天文學家依太陽投射於晷針上影子的消長,及觀察氣象的變化,歷經經年累月,長久的精密推算,制定了二十四節氣。最後一個節氣變是大寒,也是最寒冷的一個節氣。農民曆:「斗指癸為大寒,時大寒栗烈以極,故名。」 大呂之音我國古代用八卦中十二辟卦表示一年中十二個月的氣候變化,而律呂證實每種氣候來臨。律呂指的是在陝西、河南邊界,形狀傳言像竹子卻不是的呂管,依一定長短粗細,傳說中埋於...
嘔心吐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視辭采的人,則挖空心思,想寫出美麗的詞句。無論何種人,為達到目的,甚至琢磨到似乎要將心、膽吐出;有時經年累月的反覆苦思,但這還不足以形容他們的辛苦。這裡的「嘔心」和「吐膽」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比喻創作的苦心。唐代詩人李賀就是一為「嘔心」創作的人。在李商隱所寫的〈李賀小傳〉提到他常常帶著僕人出遊,騎著驢子,背著一只破舊袋子,遇有靈感,就立即寫下來丟入袋中。到晚上回到家時,已經是滿滿的一袋子紙片了,李賀的母親看到這種情形,就說:「我的兒子大概是要將心嘔出後才會停止吧!」這是關於「嘔心」一語典源的資料。至於第二個「瀝血」的典故,則出自於南朝梁元帝所寫的〈與諸藩令〉中。文中寫道:今日國庫充足,穀倉豐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