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8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9.381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鷹(台灣特有亞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25至36cm,雄鳥體型明顯較小。頭頂鼠灰色。雄鳥眼橙黃色,老成轉為橙紅色,臉頰灰色;雌鳥眼黃色,臉頰褐色。蠟膜黃綠色,嘴喙甚短。背面深褐色,近頭部處較灰。腹面白色,喉白,有一道明顯的黑褐色喉央線,胸部中央為褐色縱紋,胸兩側於年輕時為褐色縱斑,隨成長逐漸成為橫斑,老成鳥呈整片的紅褐色斑塊,尤其常見於雄鳥。腹部及脛羽密布褐色橫紋,兩處橫紋間距等寬。尾羽褐色,有四道深色橫帶,但最外側尾羽的橫帶較多,尾下覆羽白色。裸腳,腳黃色,腳與趾皆纖細,中趾特長。
為叢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處理不當而使結果違背最初的願望。參見「為淵敺魚」條。如:「他希望公司業績能蒸蒸日上,卻又倒行逆施,無異為叢驅。」
鴉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寂靜無聲的樣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都在這廂房裡的,鴉默靜兒的,把飯吃到肚子裡了。」也作「鴉默鵲靜」。
厚唇鯛(鋸唇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eiloprion labiatus (Day, 1877)
體呈卵圓形,被中大型櫛鱗,吻部覆鱗達鼻孔。眶前骨和眶下骨裸露無鱗,其下緣均平滑無鋸齒;前鰓蓋骨及下鰓蓋骨後緣有弱鋸齒,間鰓蓋骨及主鰓蓋骨邊緣則是平滑無齒。上下頜齒兩列,齒側扁而細長。尾鰭凹型。本魚種最明顯的特徵為唇部肥厚,並翻轉於吻上,上有細溝,故稱此魚為「厚唇魚」。體色為黑褐色,背鰭後緣及尾鰭後部米白色,體長只達6公分左右,屬於小型鯛。
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日本、中國南海及台灣蘭嶼。
珊瑚礁魚類,以珊瑚水螅體為主食,唇部增厚,可能是防止被水螅體之刺絲胞攻擊適應。
並不常見的種類,無食用及觀賞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鯛科(Family Pomacentridae)
條紋豆娘魚(五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Abudefduf vaigiensis (Quoy & Gaimard, 1825)
本種魚體側有4~5條寬黑橫帶,與六線豆娘魚(A. sexfasciatus)形態相似,但本種魚的體背偏黃,尾鰭上下葉也沒有明顯黑帶容易分辨。背鰭棘13,軟條11~14,臀鰭2,軟條11~13,胸鰭軟條16~20,側線鱗19~23,鰓耙23~33,體高為標準體長之1.5~1.8。
全球性分布,從紅海、東非到薩摩亞及馬奎薩斯島,水深1~20公尺,在潮池中亦常見,本屬魚全球約有19種,台灣產7種。
本種魚多半棲息在岩礁岸之淺水域,但其分布範圍較寬,可生活在離岸較遠及較深的水域內,晝間則三五成群或成大群在水層中覓食浮游動物,亦可以底藻、蝦蟹為食。
煮湯食之,味頗佳。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鯛科(Family Pomacentridae)
怡堂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處堂上,灶火延燒至棟梁,仍怡樂自安而不變。典出《呂氏春秋.有始覽.諭大》。比喻不知禍之將至。《幼學瓊林.卷四.鳥獸類》:「怡堂燕,不知後災。」
黃山(台灣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acholophus holsti
體長13公分。頭部有一黑色的羽冠,末端白色。臉部、喉部至整個腹面為鮮黃色。背部橄欖綠色,翅灰黑色,覆羽末端白色連成不明顯的翼帶。尾羽鉛灰色,最外側二枚為白色。雌雄鳥外型類似,惟雄鳥在泄殖腔附近為黑色。亞成鳥黃色部分較淡。
分布於亞洲東部之台灣,為特有種,出現於海拔1,000~2,500公尺的山區。
出現於中海拔的原始闊葉林,常單獨或與其他山科鳥類混群於闊葉林中上層活動。叫聲悅耳富變化,為chishui-chichishui。以昆蟲及果實為主食。築巢於樹洞中。
鳥綱(Class Aves)
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Par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銅塑鑄的鳳凰。《太平御覽.卷三五.時序部.豐稔》:「古歌詞曰:『長安城西雙員闕,上有一雙銅宿,一鳴五穀生,再鳴五穀熟。』」南朝梁.簡文帝〈和藉田〉詩:「鰩魚顯嘉瑞,銅應豐年。」
2.三國時代曹操所建之高臺。參見「銅臺」條。唐.杜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春深鎖二喬。」
蠟嘴(錫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
體長約17~18公分。喙大型粗壯,圓錐形。雄鳥繁殖羽,喙鉛灰色,喙基部到眼睛和喙下黑色,頭部褐色,後頸至頸側灰色,背部茶褐色,肩部白色,翼羽和尾羽黑色,腰部淡皮黃色,腹面為淡茶褐色,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末端白色,冬季喙為黃褐色。雌鳥類似雄鳥,但是羽色較淡,臉部和頭頂為黃褐色。
共5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冬季至非洲北部、亞洲南部及東南部。部分族群為候鳥。
主要以樹木的種子為食物,如角樹、棕櫚、朴樹和櫸木等,在樹上直接咬下種子或是在地面撿拾,喙強而有力,可以很容易地將櫻花和橄欖等厚殼果核的硬殼咬開,然而,如同其他科鳥類一樣,在夏季的時候,也會掠食一些昆蟲,成鳥餵食給雛鳥的食物就包括昆蟲和反芻後的種子。蠟嘴的喙和頭部已經演化成特別適合咬開厚殼的種子,頭骨較大而強化,適合連接許多強壯的肌肉,發達的咬合用肌肉甚至使得蠟嘴的臉頰看起來鼓鼓的。警覺性很高。中央的飛羽有Ⅴ字形的羽緣,末端捲曲,這一點在科中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其功能仍不能確定,可能和繁殖期的求偶有關。鳥巢為淺杯狀,由樹枝和其它植物組織所構成,內襯細根,位於樹上。
鳥綱(Class Aves)
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科(Family Fringilidae)
矽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矽孔石的英文名稱Chrysocolla,是來自希臘語中的金(Gold)和膠(Glue)二字,因為它與一種銲金物質非常相似的緣故。針狀晶體相當罕見,在自然界中多以皮殼狀、葡萄狀、纖維狀或輻射狀集合體出現,從藍、藍綠到綠色為主,若含有雜質,也會呈現出褐到黑色。 矽孔石為一種次生的含銅礦物,主要產在含銅礦床的氧化帶中,常與孔石、藍銅礦、赤銅礦、自然銅共生,此外,也常和玉髓相伴一起出現,為部分藍色或綠色玉髓的重要內含物。台灣東部所產之藍玉髓(俗稱台灣藍寶),有些學者認為是因內含矽孔石的緣故。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