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60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香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多用以形容女子的汗水。如:「香汗淋漓」。《俠義傳》第一一○回:「且說蔣平因他姐妹無有坐騎,只得拉著馬一同步行。剛走了數里之遙,究竟鳳仙柔弱,已然香汗津津,有些嬌喘。」
孳孳不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孜孜不倦」之典源,提供參考。 ◎1《書經.益稷》(舜)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1>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2>日孜孜3>。」皋陶曰:「!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因治洪水有功,得舜禪讓,立國為夏。亦稱為「大禹」、「夏禹」。 (2) 思:語詞。無義。 (3) 孜孜:勤勉不懈。孜,音ㄗ。 ◎2《書經.君陳》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
隆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擬聲詞。形容很大的聲音。常指雷聲而言。漢.王充《論衡.雷虛》:「隆隆之聲,天怒之音,若人之呴矣。」《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上》:「沛郡鐵官鑄鐵,鐵不下,隆隆如雷聲。」
風行雷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州刺史謝上表〉。〔參考資料〕 ■唐.李觀〈漢受降城銘并序〉(據《全唐文.卷五三五.李觀》引)帝曰:「,周之衰,秦之亡,皆不由之,故龜鼎用遷,乃出元宮。登皇車,騖六龍,建九旒,人馬駢駟,戎車擊輈,非六月之師,異瑤池之遊。雲撓雷厲,風行川浮,震震耀耀,而入於苦寒之陬。……」■唐.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據《全唐文.卷五四八.韓愈》引)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四海之內,莫不臣妾;南北東西,地各萬里。自天寶之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剋不剛,孽臣姦隸,蠹居棋處,搖毒自防,外順內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孫,如古諸侯自擅其地,不貢不朝,六七十年。四聖傳序,以至陛下,陛下即位以來,躬親聽斷,旋乾轉坤,關機闔開;雷...
上氣不接下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呼吸急促,氣喘。《官場現形記》第六○回:「畢竟他是有病之人,說到這裡,便覺上氣不接下氣。」《文明小史》第五七回:「大人上了年紀,這幾天喘得上氣不接下氣,那裡還禁得起藥針呢?」
瓦缶雷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瓦釜雷鳴」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屈原〈卜居〉(據《楚辭.卷六》引)世溷濁1>而不清,蟬翼2>為重,千鈞3>為輕,黃鐘毀棄4>,瓦釜5>雷鳴;讒人6>高張,賢士無名7>。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注解〕 (1) 溷濁:汙濁。溷,音ㄏㄨㄣˋ。 (2) 蟬翼:蟬的翅膀。常用以比喻極輕極薄之物。 (3) 千鈞:形容非常重。鈞,古時秤量的單位,一鈞等於三十斤。 (4) 黃鐘毀棄:比喻賢才不被重用。見「黃鐘毀棄」 (5) 瓦釜:陶製的鍋具。 (6) 讒人:以言語毀善害能的人。 (7) 無名:沒有名聲。
瓦釜鳴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瓦釜雷鳴」之典源,提供參考。 戰國楚.屈原〈卜居〉(據《楚辭.卷六》引)世溷濁1>而不清,蟬翼2>為重,千鈞3>為輕,黃鐘毀棄4>,瓦釜5>雷鳴;讒人6>高張,賢士無名7>。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 〔注解〕 (1) 溷濁:汙濁。溷,音ㄏㄨㄣˋ。 (2) 蟬翼:蟬的翅膀。常用以比喻極輕極薄之物。 (3) 千鈞:形容非常重。鈞,古時秤量的單位,一鈞等於三十斤。 (4) 黃鐘毀棄:比喻賢才不被重用。見「黃鐘毀棄」 (5) 瓦釜:陶製的鍋具。 (6) 讒人:以言語毀善害能的人。 (7) 無名:沒有名聲。
孜孜不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孜孜不倦」之典源,提供參考。 ◎1《書經.益稷》(舜)帝曰:「來,禹!汝亦昌言。」禹1>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2>日孜孜3>。」皋陶曰:「!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予乘四載,隨山刊木。暨益奏庶鮮食。予決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暨稷播奏庶艱食、鮮食,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皋陶曰:「俞。師汝昌言。」 〔注解〕 (1) 禹:夏代開國之君,生卒年不詳。因治洪水有功,得舜禪讓,立國為夏。亦稱為「大禹」、「夏禹」。 (2) 思:語詞。無義。 (3) 孜孜:勤勉不懈。孜,音ㄗ。 ◎2《書經.君陳》昔周公師保萬民,民懷其德。往慎乃司,茲率厥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抽泣、悲嘆。《說文解字.欠部》:「欷,歔也。」如:「欷」、「欷歔」。《資治通鑑.卷一七.漢紀九.武帝建元三年》:「上置酒,勝聞樂聲而泣。上問其故,對曰:『悲者不可為累欷,思者不可為嘆息。』」
親離眾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叛親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隱公四年》載,春秋時代,衛國公子州(ㄒㄩ)殺了自己的哥哥桓公想要自立為君。由於多數的大臣百姓不贊成他弒兄奪位的行為,所以州打算出兵攻伐與衛國有世怨的鄭國,希望能藉此提高自己的威望。恰巧當時宋國殤公即位,鄭國收留了從宋國出奔的公子馮,並且想要用武力送他回國為君。州便以此為名,聯合宋、陳、蔡等國出兵攻打鄭國。四國的大軍於是開到了鄭國,把首都的東門團團包圍,連續打了五日都沒辦法攻下,只好無功而返。魯隱公就此事問他的大夫眾仲:「你覺得州的計謀最後會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