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42.23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韋編屢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易》:《易經》。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辭,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經》的內容最早只是記載大自然、天文和氣象等的變化,古代帝王作為施政之用,百姓用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傳,始為哲理的書,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3) 〈彖〉:十翼之一,論斷六十四卦卦名、卦辭的文字。 (4) 〈繫〉:十翼之一,闡釋易經卦辭之義。 (5) 〈象〉:...
無忌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亦稱為「孔子」。 (2) 中庸: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3) 時中:時時處於中庸之中。 (4) 忌憚:有所畏懼而不敢妄為。
隨人步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奔逸絕塵:奔走的速度極快,比喻才能傑出。見「奔逸絕塵」。 (4) 瞠:音ㄔㄥ,張目直視的樣子。
一趨一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奔逸絕塵:奔走的速度極快,比喻才能傑出。見「奔逸絕塵」。 (4) 瞠:音ㄔㄥ,張目直視的樣子。
斯文委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斯文掃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斯文掃地」係由「斯文」及「掃地」組合而成。「斯文」見於《論語.子罕》。斯,這、此的意思。文,指禮樂教化有關的典章制度。春秋時代,陽虎曾經在匡地施暴為害匡人,因此匡人都很憎恨他。孔子周遊列國時,途經匡地,因為孔子長相很像陽虎,匡人認為是陽虎又來了,便不由分說地將他包圍起來。弟子們見到這種情形都很害怕,孔子卻十分鎮靜地說道:「自文王去世之後,有關禮樂教化的典章制度不都在我這兒嗎?上天如果要滅絕這些典章制度,我這後生晚輩就沒機會認識了解這些典章制度了;上天既然並未滅絕這些典章制度,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掃地」則見於《漢書.卷三三.魏豹等傳》。魏豹,故...
東家效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東施效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制度、禮樂崩壞,各國霸主逐漸興起。孔子因此開始周遊列國,勸說各國君主施行仁道,希望能振興時弊,解決亂象。而孔子從魯國西行到衛國去的時候,弟子顏淵就問魯國的太師:「夫子此行結果會是如何?」太師回答說:「因為時代不同,禮法也隨著環境而有所改變,必須懂得變通才行。像孔子這樣的用心良苦,是出自於對社會的責任,但是以前許多的制度現在已經不再適用。這就和東施模仿西施一樣。在越國有個美女名叫西施,向來犯有心痛的毛病,每次心痛時,她總是輕輕地按住胸口,微微地皺著眉頭。有一次,同里中的醜女看見後,認為這樣的動作很美,於是也學西施捧心皺眉,自以為也很美。然而鄉里中...
過市招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招搖過市」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後來為了推行他的政治理念,帶著弟子周遊列國,首先到達衛國。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後,有一天衛靈公約孔子一同外出,衛靈公偕同南子夫人和宦官雍渠同坐一輛車,而讓孔子乘坐副車跟隨在後,經過街道時,大事張揚引起人民的注意。於是孔子就很感慨地說:「我沒見過喜好美德就像喜歡美人那樣的人。」覺得衛靈公這樣對待他是一種恥辱,就離開了衛國。後來「招搖過市」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炫耀自己,以引人注意。
見義勇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
名繮利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6) 軌躅:車輪輾過的痕跡,比喻前人的遺範。躅,音ㄓㄨˊ。 (7) 顏、閔:顏回(西元前521∼前490),字子淵,春秋魯人,孔子弟子。天資明睿,貧而好學,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其不遷怒,不貳過。後世稱為復聖,列於孔門德行科。閔子騫(西元前536∼前487)名損,字子騫,春秋魯人。孔子弟子,以孝友聞,和顏回同列德行科。 (8) 極摯:所達到的最高境界。 (9)...
尊俎折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開平民教育先河,後世尊為「至聖先師」。 (3) 尊俎: 古代盛酒食的器具,泛指宴飲、宴席。俎,音ㄗㄨˇ,古代祭祀時,用來盛祭品的禮器。 (4) 折衝:打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指拒敵取勝。 (5) 晏子:晏嬰(?∼西元前500),字仲,春秋齊人。歷事靈公、莊公,相齊景公。尚儉力行,為當時名臣。諡平,史稱為「晏平仲」,後人稱為「晏子」。 (6) 與:音ㄩˋ,參與。〔參考資料〕 《戰國策.齊策五》蘇秦說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