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34.98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閣生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閣,東漢尚書的辦公室。泛指官府大臣在臺閣中嚴肅的風氣。臺閣生風語出《晉書.卷四七.傅玄傳》:「每有奏劾,或值日暮,捧白簡,整簪帶,竦踊不寐,坐而待旦。於是貴游伏,臺閣生風。」比喻官風清廉。
戰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鼓舞士氣的歌曲。如:「軍隊在出發前齊唱戰歌,聲勢人。」
左挈右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互相扶持,彼此輔佐。明.朱鼎《玉鏡臺記》第二三齣:「將勇兵強,華夷服;左挈右提,東征西伐。」也作「左提右挈」。
望風承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察言觀色以迎合對方的意旨。《後漢書.卷二三.竇融傳》:「由是朝臣震,望風承旨。」《晉書.卷三三.石苞傳》:「駿戚屬尊重,權要赫奕。內外有司,望風承旨。」也作「望風希指」。
奪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聲威而喪失勇氣。《三國志.卷一七.魏書.張遼傳》:「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梁書.卷九.曹景宗傳》:「景宗等器甲精新,軍儀甚盛,魏人望之奪氣。」
魄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畏。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森然魄動下馬拜,松柏一徑趨靈官。」
道不由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不由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不由衷」原作「信不由中」,指誠信不由中,信,人言也,亦言不由中意。春秋初年,周平王性格軟弱,王室政權完全掌握在諸侯國的鄭武公和其子鄭莊公手裡。對於這樣的情況,周平王常常覺得不安,所以想將部分權力轉移到虢公手上。鄭莊公得知後,前往質問,周平王於莊公的氣勢,只好趕緊否認,並且與鄭國交換人質以示誠信。但平王死後,桓王繼位,便真地將政權移轉到虢公手裡。鄭莊公大為憤怒,於是強奪了周朝兩座城池所收成的作物以示報復。周、鄭兩國從此交惡。史家對這件事的評論是:如果承諾不是發自於內心,即使強留人質作為抵押,仍然無法保證彼此能信守約定。但如果行事能秉持忠恕之道,遵...
焯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顯著、明白。《明史.卷一六六.韓觀等傳.贊曰》:「韓觀諸人,雖功最焯著,而皆以威信震蠻荒。」
恩威並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人的態度寬厚或嚴厲都公正明白。《隋唐演義》第八二回:「詔語恩威並著,伏其心,務使可毒拱手降順。」也作「恩威並行」。
德深望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孝武帝召司馬道子入宮,司馬元顯認為自己「德隆望重」(德行高,聲望隆),所以命令百官要向他跪拜。群臣於司馬元顯的淫威,也只好跪拜。後來「德高望重」這句成語就從原文「德隆望重」演變而出,用來指品德高尚,極有聲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