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2.191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火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內裝火藥的引火物。因形似葫,故稱為「火葫」。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折:「你向那博望城多准備著火葫。你與我先點著糧車,後燒著窩鋪,您四下裡火箭一齊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mberiza schoeniclus
體長15.5~16.5公分。喙短小,灰褐色。雄鳥夏季時頭部、喉部黑色,喙基部至頸側有一條白色區塊。後頸與背部之間白色,背部為褐色、黑色交雜的斑塊。尾羽褐色,外側尾羽白色。胸部為白色底有褐色縱紋,腹部白色,腹側有縱紋。冬季時,頭部和喉部的黑色羽毛轉變成灰褐交雜。雌鳥喉部中央白色,兩側褐色,頭部褐色,有白色過眼線,背部顏色較淡。
共15亞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及非洲,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冬季時部分族群會遷徙至北非、伊朗和日本。
棲息環境為低海拔的草澤、葦草原以及乾草原。成群活動,經常張縮其尾羽,露出白色的外緣,在濃密的草叢中,這樣可以作為對其他成員的明顯的訊號。由於很多地區都將溼地排水,改造成較乾燥的環境,棲地不斷的喪失,使得鵐的族群數量一直持續減少,但是過去50年來,鵐似乎已經逐漸適應較乾燥的環境,如灌叢地區、樹籬等。鵐的喙型隨著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很明顯的變化,在西伯利亞南部的鵐喙小而尖,但是在中亞、西亞、蒙古西部和中國西北部的鵐就有很粗厚像鸚鵡一樣的喙型。喙型的變異和當地的環境以及其冬季的食物有很大的關係。
鳥綱(Class Aves)
雀形目(Order Passeriformes)
鵐科(Family Emberizidae)
花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夾層填塞絮的冬衣。春秋時魯國閔子騫遭後母凌虐,逼迫他在嚴冬酷寒時,穿著假充棉絮的花衣。見《太平御覽.卷三四.時序部.寒引孝子傳》。後比喻虐待前妻子女的後母。清.宣鼎《麻瘋女邱麗玉》:「為母死後,汝父必繼娶花衣,古今一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中市豐原(附錄-地名-舊地名)
實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心思實在,不知變通。如:「他是個實葫,腦筋不大轉得過來,你可要多擔待些。」
敦葫,摔馬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力摔東西,亂發脾氣。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二折:「媳婦兒怎敢是敦葫,摔馬杓。」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打這老子沒肚皮攬瀉藥,偏不的我敦葫摔馬杓。」也作「墩葫,摔馬杓」。
亞腰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亞,即壓。亞腰葫形容如葫般中間細,兩頭大的樣子。《西遊記》第二七回:「可憐把個行者頭,勒得似個亞腰葫,十分疼痛難忍。」
笙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侗族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縣、湖南省通道、靖縣、貴州省黎平、從江縣等侗族聚居地區。侗語音譯為:多倫。源於古代在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穫後感謝神靈保佑和祭祀祖先時的祭祀性舞蹈。也被稱為《踩堂》或《踩笙》。現已成為該族在稻穀收穫後至來年春播前,在各種喜慶佳節時青年男女的自娛性舞蹈。在侗族集聚處一般每個地區隔兩年要舉行一次「笙會」,屆時由各個村寨為單位的笙隊報名參加,進行比賽。或在過年時單由男子笙隊到各村寨做串寨表演。該舞蹈是未婚青年選擇自己心上人的一種交誼方式。舞蹈時男女人數不限,隊形的排列各個地區有所不同。如:湖南靖縣,以每個村寨的笙隊為單位,按吹奏笙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泥沙淤積,僅適合種植葦的田。清.崑岡《大清會典事例.卷一六五.戶部.田賦》:「又覆准,江蘇丹陽縣丈量田。」《六部成語註解.戶部》:「田:種葦之田也。」
雙人笙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男子表演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丹寨、雷山、三都、榕江等縣苗族聚居地區。是專門在年節、喜慶集會上,由技藝高超的青年男子表演的項目,也可作為競技舞蹈參加比賽。屆時由二至四名手持笙男子邊吹奏笙邊進行舞蹈。主要動作為:〈走矮步〉、〈蹲踢步〉、〈蹲跳步〉、〈豎蜻蜓〉、〈倒地旋轉〉、〈翻滾〉,以及模擬山雀、錦雞、水牛等飛禽走獸姿態和勞動生活中,數以百計的動態。舞蹈節奏歡快、多變,技巧性極強。舞者可同舞,也可對舞。舞蹈過程中笙樂曲不得間斷。舞蹈者均戴錦雞翎製成的冠帽,著苗族彩繡服裝。一般沒有其它樂器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