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79.64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昂利,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進入巴黎音樂學院跟隨梅湘(O. Messiaen, 1908-1992)和布朗傑(N.Boulanger, 1887-1979)學習作曲。畢業後加入謝佛(P. Schaeffer, 1910-)的具象音樂工作室與謝佛合作。1958年後,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他的作品風格前衛大膽,許多實驗音樂都有「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效果。他經常與法國編舞家貝嘉(M. Béjart, 1927-)合作。與舞蹈有關的重要作品:《一個人的交響曲》(Symphonie pour une Homme Seul, 1950)與謝佛合作,編舞貝嘉(1955)、肯寧漢(1958)。《...
阿奎諾,法蘭西斯卡.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她從1931年開始研究菲律賓民俗舞蹈,和安東紐.布納文圖拉(Antonio Buenaventura)以及菲律賓大學的其他教師共同進行一項大規模的傳統民俗歌曲及舞蹈的田野調查工作,這些舞蹈後來被阿奎諾整理成六冊作品出版,書名叫做《菲律賓民俗舞蹈》(Philippine Folk Dances),它已成為民俗舞學者及教師的主要工具書。1937年,她組成菲律賓大學民俗歌舞團;1949年,她組織菲律賓民俗舞蹈協會(Philippine Folk Dance Society),這是一個由全國教師組成的團體。她曾榮獲菲律賓「國家舞蹈藝術家」之頭銜。
雷哈,艾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他是菲律賓的舞者兼編舞家,1970年菲律賓芭蕾舞團(Ballet Philippines)的共同創立者兼指導者,也是菲律賓舞蹈劇場(Dance Theater Philippines)的創立者,1991年時被指定為該團的團長。1986年被指定為菲律賓舞蹈劇場的藝術總監。他偶爾會將菲律賓神話或傳說用進他的舞蹈中,他創作了以傳統菲律賓史詩和詩歌為基本的芭蕾和現代舞,1968年,依據Maranaw-Maguindanao的本土舞蹈編出《Katakata Sin Rajah Indarapatra》,那是關於傳說中的Indarapatra和Sulayman兩兄弟。1989年,他接著把《瑞鉤動素描...
本凡提,瑪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義裔美籍芭蕾伶娜及舞蹈教師,她又名瑪麗亞(Maria)或瑪麗(Marie)。出生於米蘭,隨布拉西斯(Blasis)習舞,任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舞團首席芭蕾伶娜,在倫敦及馬德里多次演出。後赴美國在《黑色騙徒》(Balck Crook)及《白色小鹿》(The White Fawn)中均有傑出的演出。1870年返回紐約後在若干滑稽歌劇(Operettas)及狂想劇(Extravaganzas)表演,並演出舞劇《雪兒薇亞》(Sylvia)。爾後又在米蘭斯卡拉劇院中擔任首席芭蕾伶娜。1885-1886年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擔任首席芭蕾伶娜,188...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波姆,希勒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原籍荷蘭,在法國發展的舞蹈教育家。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自幼隨著經商的父親在歐洲各地居住,接觸到許多不同文化教育的新思想。她在家人不贊成的情況下學習舞蹈,對於達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的優韻律和鋼琴演奏都有相當高的造詣,同時也涉獵音樂治療的領域。1934-1938年間,她到維也納跟隨克拉德克(Rosalia Chladek)學舞,獲得體操教師文憑。1946年,她和貝爾格(Yvonne Berge)合作共同開設舞蹈學校,她的教育重點在於強調從身體直接出發,要求一切要自然適中,反對造作和過度或誇張的表現方式。她也許是歐洲第一位提出〈Body ...
J. Robinson《Modern Dance in France-An Adventure 1920-1970》1997.
馬台凸尾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呈荳夾形,拱起,前端大於後端,前緣與背緣璉連接成一大圓弧形, 後緣鳥嘴狀突出。殼體周緣有緣稜及內緣溝,殼表凹凸不平。一條長稜後背緣斜伸入殼體的前下緣,另一短稜平行後背緣伸入殼頂。殼體呈豆莢形,彎曲,前端大於後端,背緣連同前緣成一大圓弧形,其最高點位於中央子午線上。殼體周圍繞有緣稜,緣稜撅起,內緣溝寬廣、深坑,有幾個緣起,後尾板呈鳥嘴形,突出、扁平、寬廣。殼表凹凸不平,但光滑。一條長脊稜曲後背緣角彎曲的伸向腹緣及前下緣角,另一條短稜沿後背緣伸向殼頂。
,朵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德國舞者、編舞者。她在帕魯卡(Gret Palucca)的舞校習舞,於1933年開始編創及表演獨舞作品,1935至1936年曾加入魏格曼(Mary Wigman)舞團,表現優異,使她成為1957年魏格曼年舞作《春之祭禮》(The Rite of Spring)中獻祭獨舞女主角角色。二次大戰期間,她的表演生涯達到高峰,可惜戰後面臨德國政治、經濟的巨變,以及較傾向芭蕾的舞蹈環境,未能有所發揮,編創成果亦不理想,最終以自殺結束生命。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里利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種流行於夏威夷之女子立姿呼拉舞〔見(Hula)〕。此舞之舞步與兩臂動作,在描述夏威夷女王李麗渥卡拉妮(Queen Lili Uokalani)之美麗豐姿。在「歐拉巴」(Olapa)版的跳法,與音樂伴奏,只有敲打葫蘆及歌唱,節奏活潑;如有器樂伴奏時,則節奏較慢。一人獨舞時,舞者因象徵性之姿勢語言,以手、腳、面部與眼睛傳達意思,因而只有內行觀眾,可以領會。舞中表現王后坐於王位之上,舞者以流動而優雅之動作,表現出王后之仁慈心懷,其大而美的眼睛,永遠在尋求真理之所在,王后豐滿之面頰與端莊之面孔,肩頭優雅之擺動,微凸之雙膝,音樂似的聲音以及頭上所戴之花冠等無不是舞意重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高堤,堤歐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法國詩人、記者、劇評家及作家。1811年8月30日生於塔爾布(Tarbes),1872年10月23日卒於努意利(Neuilly)。為法國浪漫主義的倡導人物之一。十九世紀三○年代後期及四○年代為新聞報(La Presse)之評論員。對於當時芭蕾之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力。高氏同時為風格主義(Stylist)與形式主義(Formalist)之藝術家;曾提出「為藝術而藝術」(L'art pour L'art)一詞,極推崇當時之芭蕾舞者夏洛達.葛麗絲(Carotta Grisi),後與葛氏之妹結婚。曾與維諾.迪.聖喬治(Vernoy de Saint-George)為夏洛達合寫《吉賽兒》(Gisel...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馬吉李,約瑟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法國浪漫時期的芭蕾舞者及編舞家,他生於馬賽,雖然在巴黎歌劇院(Opéra de Paris)學習舞蹈,卻在1820年代早期在聖馬丁門劇院(Theatre de la Porte-Saint-Martin)開始他的表演生涯。在此劇院,他曾在布拉希(F. A. Blache)所編的《巴西猴 ── 求果》(Jocko, le Singe de Bresil, 1825)□為主要性格舞者。此舞作,可能是浪漫派大眾劇院最有影響力的作品。接著他在尚.柯拉理(Jean Coralli)所編的《理斯貝》(Lisbelle, 1825)、《居力維》(Gulliver, l826)、《拜訪瘋人院》(La v...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W.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