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14.17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中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皇帝的諭旨。唐.羅隱〈使者〉詩:「使者銜中旨,崎嶇萬里行。」《文選.顏延之.赭白馬賦》:「乃詔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獻賦。」也稱為「中詔」。
2.唐、宋以後,不經中書門下而由內廷直接發出的敕諭。《宣和遺事.前集》:「貫由此恃功,稍專軍政,選置將吏,皆取中旨,不復關朝廷矣。」《明史.卷一七九.鄒智傳》:「然或進退一人,處分一事,往往降中旨,使一二小人陰執其柄,是既任之而又疑之也。」
符合天子的意旨。《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起予聖懷,發言中旨。」《舊唐書.卷一四八.裴垍傳》:「垍小心敬慎,甚稱中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距離四方或兩端相等的部位。如:「正中」、「中間」。
裡、內。如:「書中」、「心中」、「夢中」。
介於高低、大小、好壞、強弱之間。如:「中等」、「中型」、「中度颱風」。
一半的。如:「中途」、「中夜」。
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如:「工作中」、「研究中」、「使用中」、「錄音中」。
正好、剛好。如:「適中」。
中國的簡稱。如:「中西合璧」、「古今中外」。
射中目標。如:「百發百中」。
得到。如:「中獎」、「中選」、「中籤」。
遭受、感染。如:「中傷」、「中風」、「中毒」、「中暑」。
合、符合。如:「中聽」、「中意」、「中規中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心的意向。如:「題旨」、「主旨」、「宗旨」、「要旨」、「旨趣」。
古代帝王的命令。如:「聖旨」、「御旨」、「奉旨」。
美味。如:「旨酒」、「甘旨」。
額手稱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梁章鉅《歸田瑣記.卷二.致劉次白撫部鴻翱書》:「繼聞此事已奉中旨再三駮飭,仰見聖明覆載無私,洞鑒於萬里之外,俾濱海臣庶,均各安耕鑿於堯天舜日之中,為之額手稱慶。」
夤緣攀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攀附權貴,拉攏關係。《明史.卷一六八.尹直傳》:「給事中宋琮及御史許斌言直自初為侍郎以至入閣,夤緣攀附,皆取中旨。」
義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研究經書中旨義深邃的學問。《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列傳下.楊仁》:「其有通明經術者,顯之右署,或貢之朝,由是義學大興。」
此事體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事情牽涉的範圍很廣,影響很大。今亦用為事情無法立即解決的推托之詞。宋.范仲淹〈讓觀察使第二表〉:「此事體大,乞垂聖鑒,特降中旨。」也作「茲事體大」、「斯事體大」。
黑白混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黑或白都分不清楚。比喻是非顛倒、好壞不分。《明史.卷一六四.聊讓傳》:「君子見斥,小人驟遷,章奏多決中旨,黑白混淆,邪正倒置。」
至再至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書經.多方》:「我惟時其教告之,我惟時其戰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爾命,我乃其大罰殛之。」指一而再,再而三。《明史.卷一八一.徐溥傳》:「數月以來,奉中旨處分未當者封還,執奏至再至三。」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