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4.27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究人類及其在各種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結構與文化的科學,範圍包括人類的軀體、文明、社會的構造,以及對於周圍環境的行為與心靈的反應等研究。人類學研究通常可分為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文化人類學、語言人類學、社會人類學、應用人類學等次領域。
教育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人類學(educational anthropology)教育學是在解決教育現象與其所衍生的教育問題,人類學則是在探討人類行為、風俗習慣、價值信念與社會結構。對於人類學重視完整人格的發展,在教育的過程中,亦重視有價值的教育。因此,教育學與人類學發生關聯,在於使教育的意義與教育的可能性的雙方面能配合,...
文化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化人類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科學,從人類學的觀點來探討文化的起源、成長、變遷和進化的過程(縱的方面),並研究及比較各民族、各部族、各國家、各地區、各社區的文化異同,藉以發現「文化的普遍性」(Cultural universals)與「文化的差異性」(Cultural differences)。
  「文化人類學」這個學科名稱創始於一九○一年,以別於創始於一八七一年的「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但對文化作系統的或科學的研究的卻始於一八六○年德國的歷史學家巴斯提安(Adolf Bastian, 1826~1905)的著作〔歷史中的人〕(Der Me...
生態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態人類學(Ecological anthropology)是人類學的一個次領域,探討在各個時間空間之中,人與自然環境(文化與自然)的關係。它探究一個人群塑造其環境的方式,以及這些關係在往後構成這個人群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方式[1]。生態人類學將一種體系研究取向[2],運用於對文化和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當代生態
應用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類學大致可分為理論與實際兩方面,應用人類學屬於實際方面的。應用人類學也就是人類學理論的應用。
  美國應用人類學家福斯特(G. Foster)認為:應用人類學的理論,通常是由人類學者用來描述某些計畫中的專業活動,其基本目的在改變人的行為,並相信可改善當代的社會、經濟及科技等問題,而不是專注於發展社會與文化的理論。
  另一美國應用人類學家查波(E.D. Chapple)認為應用人類學人類學中的一個領域,是用以探討人際關係的改變和控制這些改變的原因,包括檢驗人群組織中限制改變可能性的某些原因。
  應用人類學所研究的包括兩大部分:
  1.人的行為...
文化批判的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立「文化批判的人類學」理論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的重要學者馬庫色(Herbert Marcuse)。他從文化批判的觀點探討人類學,認為人與文化有密切的關係,人類學是研究人的學問,而文化的發展也會影響人,有關文化的理論自然也會影響人類學的理論。因此人對於文化吸收,要經過批判以後才作選擇。
  馬庫色的「文化批判的人類學」理論,受到同門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的批判人類學理論的影響,即以批判理論的形式,批判人類學,主張人的知識之增加是教育的目的。
體質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人類學的研究,偏向體質人類學,因為早在希臘時代就對人體進行研究,是屬於自然科學的範圍。這種研究的方法受到希臘的影響,於是體質人類學在歐洲興盛起來。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早期研究的範圍較小,大概只限於體型與體質方面,現在由於科學的進步,將研究的範圍擴大,其研究的範圍包括:
  1.人類化石學(human paleontology):研究已經滅絕的人類化石及其近似動物的化石。
  2.人類進化(human evolution):研究人之類型的進化過程,從人類的祖先開始。
  3.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y):測量人體的技術。
  4.人體學(...
人類學的觀察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教育人類學家普蘭內斯(Jürgen-Eckardt Pleines)提出「人類學的觀察法」,這種研究的方式獲得很多人類學家的贊同。他認為:教育人類學的發展趨向於「人的經驗科學」,其研究的主題也是如此。為使「人的經驗科學」的科學性增強,及使教育人類學更容易把握,必須講求研究方法。因此教育人類學研究教育問題,提供教育資料的完整。對於教育人類學最直覺的概念是:用經驗的觀點研究「人的特質之確認」或「人的本質」,研究所得的結果,可以做為教育施為的方針。
  所謂「人類學的觀察方法」,是指在研究人類學時,採用觀察與分析的方法,然後作正確的解釋。在人類學研究時,實驗的方法有時不實用,因為實...
〔實用觀點的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被稱為人類學之父,在人類學方面的重要著作為〔實用觀點的人類學〕,又譯為〔實用人類學〕,成為人類學早期的經典著作。該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人類學教授法,第二部分為人類學的特性。
  第一部分所探討的內容為:
  1.論認識能力:包括自我意識、自我主義、表象的意識、自我觀察、知性與感性、外感官與內感官、各種創造力與構想力、記憶等。
  2.論愉快或不愉快的感情:包括感性的愉快、美的情感性、鑑賞、奢侈等。
  3.論慾望能力:包括論激情、論情慾、最高的物理善、最高的道德善等。
 ...
批判人類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批判人類學為德國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大師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所建立的理論,以批判理論的形式批判人類學及從人類學的觀點看批判理論。整個理論的中心放在人類知識的增長方面。霍克海默是早期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第二任所長,法蘭克福學派的靈魂人物,對教育極為關心,所以從教育的觀點建立批判人類學。他主張人的知識的增加是教育的目的,而且人應該解放,這種解放就如奴隸的解放一樣。人能解放才有較多的自由空間去追求知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