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6.51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伏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俯伏晉謁。《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良望見,以為王,伏謁道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趴著。如:「伏案」、「伏地挺身」。
屈服。如:「伏罪」、「伏法」。
隱藏。如:「伏兵」、「潛伏」、「伏筆」、「埋伏」、「晝伏夜出」。
低下去。如:「起伏不定」、「此起彼伏」。
伏天:盛夏之日。自夏至後第三庚日起,三十日內,稱為「伏天」。前十日為「初伏」,中十日為「中伏」,末十日為「末伏」,總稱為「三伏」,為夏季最熱的時期。或稱為「伏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片。《說文解字.言部》「謁」字.清.段玉裁.注:「謁者,若後人書刺,自言爵里姓名,並列所白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為謁。」《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筆書謁欲賀。」
2.姓。如漢代有謁瓊。
1.稟告、說明。《戰國策.秦策一》:「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漢.王充《論衡.紀妖》:「當道者曰:『吾欲有謁於主君。』從者以聞。」
2.請求。《列子.周穆王》:「謁史而卜之,弗占;謁巫而禱之,弗禁;謁醫而攻之,弗已。」《唐語林.卷三.賞譽》:「任大理評事,日饘粥不給,嘗於安國寺相識僧處謁飧。」
3.進見、拜見。如:「晉謁總統」。《楚辭.劉向.九歎.遠遊》:「登崑崙而北首兮,悉靈圉而來謁。」《新唐書.卷一九六.隱逸傳.衛大經傳》:「開元初,畢構為刺史,使縣令孔慎言就謁,辭不見。」
朝不圖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上無法為晚上的事預先謀畫。比喻情況危急,不能作長遠的打算。唐.柳宗元〈上廣州趙宗儒尚書陳情啟〉:「某天罰深重,餘息苟存,沉竄俟罪,朝不圖夕,伏謁無路。」也作「朝不謀夕」、「朝不慮夕」。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