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51.143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勞役、徭役。通「徭」。《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傑傳》:「今邊垂未寧,宜寬征鎮之,省不急之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屬西南苗族系。多散居於湘、黔、桂、粵、滇各省中。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的瑤語支,方言系統複雜。宗教信仰為多神崇拜。經濟以農業、林業為主,游耕方式是其特色。參見「猺」條。也作「猺族」、「瑤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國家規定男子有服勞役的義務,包括修築城池、造橋鋪路、防衛鄉里、戍守邊疆等。《南史.卷七○.循吏傳.序》:「繼以昏亂,政由群孽,賦調雲起,役無度。」《資治通鑑.卷四五.漢紀三十七.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時,天下安平,人無役,歲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也作「徭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力役與賦稅。《漢書.卷四一.第五倫傳》:「倫後為鄉嗇夫,平賦,理怨結,得人歡心。」《新唐書.卷一六二.李遜傳》:「子方玄,……累為池州刺史。鉤檢戶籍,所以差量賦者,皆有科品程章,吏不得私。」也作「徭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參見「猺」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所用的各種語言。狹義的語指漢藏語系苗語族的語支,為自稱「勉」的人使用。廣義的語除勉人的語言外,還包括自稱「布帑」的人所操屬於苗語支的語言,以及自稱「拉珈」的人所用屬於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語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地名用字:(1)苗、、僮、侗等民族的聚居區域。分布在大陸地區廣西、貴州等部分山區。如「苗峒」、「黃峒」。(2)山洞。如:「峒中」、「吉峒坪」。
徭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官府指派成年男子義務性的勞役,包括修城、鋪路、防衛鄉里、戍守邊疆等工作。漢.鼂錯〈論貴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後漢書.卷四九.王符傳》:「聖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國之基也。故務省徭役,使之愛日。」也作「役」。
墾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墾荒地、種植作物。《晉書.卷二六.食貨志》:「今者省務本,并力墾殖,欲令農功益登。」
客家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晉五胡亂華之際,原居山西、陝西、河南、安徽一帶的居民,因女真人、蒙古人的入侵,集體向南遷移,在開墾江南的過程中,常和土著發生衝突,於是地方政府將原先居住的畬、等土著稱為「主籍」,從北方遷來的漢人通稱為「客籍」,這種主、客的區別,就是現在客家名稱的由來。客家人多分布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交界的地區,以及廣西、四川若干縣,今臺灣屏東、高雄、新竹、苗栗等縣居民由廣東遷來的,也稱為「客家人」。客家人在聚居地區保持自己的習俗傳統,勤勞積極,山歌別具風格,語言中保留大量漢語音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