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公學(public school)英國中學學制採雙軌制,有給中產階級就讀的文法學校(grammar)或是勞工階級唸的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以及給貴族就讀的公學(public school)。公學就是英國皇室貴族學子在公共場所接受教育的機構,是所謂的私立貴族中學。雖為公學
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據時代,臺灣人所唸的公立小學。例:吾爸係日據時代个公學校畢業个。(我爸爸是日據時代的公學校畢業的。)
公學(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學在〔一九四四年教育法案〕(Education Act 1944)中的名稱是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英國的公學雖然名稱是public school,但卻是道地的私立學校,是起源於中世紀的文法學校。由於當時學生大多是在家中由家庭教師採一對一的方式上課,而公學乃是學生在公開場所接受教育,故而有此名稱。
  公學主要的課程是以古典語文科目為主,直到十九世紀之後才加上現代科學及現代語等科目。公學自發展以來,一直是一種獨立的、非地區性的、占支配地位的寄宿學校,且是為上層階級及中產階級而設。直到今日,其在英國中等教育領域內仍然享有殊榮。
  公學招收十三...
九大公學(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大公學為英國在十四至十七世紀所建立的文法學校中最負盛名者。這些學校以「勤學知識」為主要目標,從事古典語文的探討,直到十九世紀後方加入現代科學及現代語文科目。至今這些公學仍在英國中等學校中享有殊榮,學生往往來自上層社經地位家庭。
  「公學」最早意義為學生在公開場所接受的教育,而非由家庭教師在家以一對一方式授課,與後來發展的國家所辦理之公立學校不同;公學是道地的私立學校。
  依照設校時間先後,此九大公學依序為:溫徹斯特(Winchester, 1382)、伊頓(Eton, 1440)、聖保羅(Saint Paul's, 1510)、舒茲伯里(Shrewsbury, 1...
公學津貼生計畫(英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學生若就讀於公立或政府維持之學校(maintained schools)均可享受免費受教育的機會;但入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即私立學校)就讀者,除非其父母所得屬於低收入,且其就讀之學校為英國政府認可的(recognized)學校,否則均需自行繳付學費。此項學費補貼是由招收清寒學生的私立學校,先減免其所收之清寒學生的學費,然後再由政府按減免之學費發給私校補助費用。
  此項公學津貼生計畫雖是英國保守黨政府於一九八一年九月才開始設立,但其設立之基礎卻源自於一九八○年的(教育法案)。該法案特別強調二原則:一為父母可依子女之實際需要選擇最適合其就讀的學校;另...
日據時期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據時期公學校(Common School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ing Period)即為當時的小學,供台籍兒童就學。1895年5月清朝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後被迫將台灣割讓給日本50年。日本佔據台灣的最初三年,深感語言隔閡為軍事行動和行政工作帶來的莫大不便,1895年7月12日在台北士林創辦了第一所學校—芝山岩學務部學堂。次年3月31日又在台北建立「總督府國語學校」,同時在全省各主要城市設置「國語傳習所」共14所。至1898年7月28日日本政府公佈「台灣
中國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公學之設立,緣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日本文部省頒布〔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部分留日激進學生認為辱及中國,有三千餘人基於義憤返國,為謀賡續學業,遂於上海吳淞地區租屋設校,定名中國公學;三十二年春正式開學。
  中國公學之創設是先有學生,然後公推代表和幹部,成立自治組織,以後租屋設校、聘任教師、規畫課程、籌募捐款,循序推行。不過由於東京方面修正規則,許多學生又紛紛回日本上課,留滬者僅約三百人。這些學生大部分思想較激進,且有許多人和革命運動有關,甚至根本就是同盟會員,故學生言行不為上海地方人士所喜,亦為官府所疑。初期募款非常困難,以致房租未繳,教師薪俸亦拖欠,庶務姚洪業憤而自殺...
復旦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復且公學前身是震旦學院,為馬相伯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在上海所創設;成立之初因財力、師資兩缺,故由天主教耶穌會資助,其傳教士則任教職。光緒三十一年,教會欲更改規制,接管院稱,學生約一百三十人群起反抗退學,得到時署兩江總督周馥支持,撥地捐款予以安置,嚴復、湯壽潛、張謇等士紳且領銜募捐。新成立的學校,因「震旦」一名已為耶穌會襲用,故改稱復旦公學,性質為一高等學堂,以馬相伯為校長,李登輝主教務,後繼任校長。
  震旦學院因仿歐洲Academy,故學風自由,以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談教理為信條;此種精神成為復旦公學的傳統。復旦尚有一承襲震旦的特色,即以外語教學,馬氏且選英國文學經典講...
上海南洋公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海南洋公學為光緒二十二年(1896)時任大理寺少卿的盛宣懷所籌設。盛氏認為同文館等前此所育人才,因孔孟義理之學未植其本,中外政法之學未通其大,只嫻熟語言文字,故只觀小道,未足以致遠。因此乃仿天津中西學堂之例,於上海籌設新式學堂,目的在培養專學政治家之聲、中西兼備而明體達用之士。因學堂常費皆招商、電報兩局眾商所捐,故名之為「公學」,所招學生不分籍貫地區,率經甄試選錄。
  南洋公學的體制較中西學堂更複雜。光緒二十三年先設師範院,考取學生四十名,多為舉貢生監出身。同年又仿日本師範附屬小學之法,設外院,考取年在十至十七、八歲的學生一百二十名,分成四班,由師範生教之(光緒二十五年外院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