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09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雕板印成的書籍。如宋刻本、元刻本。《老殘遊記》第三回:「這是部宋版張君房刻本的莊子,從那裡得來的?」
[唐咸通刻本金剛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咸通刻本金剛經〕乃唐懿宗咸通9年(西元868年)王玠所刻印的〔金剛經〕。全書共有六葉經文及一頁雕版扉晝,每葉約長2呎半,高約1呎,各葉黏合成一長16英呎的卷子。首頁為雕版印畫,左上角有「祇樹給孤獨園」的標題,左下方有「長老須菩提」5字,釋迦佛坐於正中蓮花座上,對其老徒弟須菩提長老作講話之狀,長老居右側,右膝著地。雕版印畫後,係鳩摩羅什所譯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經首冠以淨口真言,經末亦附真言。唯其隨文寫刻,每行字數不一,每紙行數亦不一致,且長篇不分序次,與宋人版式相距甚遠。然字跡古拙質樸,表現出中國早期刻本自然率真之氣。卷末有刊印年月日:「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一...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刻本指宋代刻印的圖書。宋代是我國雕版印刷的興盛時期。西元960年北宋建國後,政府承襲五代制度,由國子監主管刻書,除儒家經典外,又較大規模地校刻了史書、子書、醫書、算書、類書及詩文總集。在中央政府的影響下,地方官府(包括各地公使庫、州、軍、郡、縣學等)、寺院、私家和書坊都相繼刻書,形成官刻、私刻、坊刻並舉的局面,其雕印數量之多、範圍之廣、質量之精,不僅是空前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明清兩代也有所不及。宋代刻書地點,除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陽與四川眉山是主要刻書中心。浙江手工業發達,商業興盛,又盛產紙張,具備發展雕版印刷業的有利條件。杭州在五代時已是政治經濟中心,北宋監本...
注疏合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合經文注文及義疏而刻於一本的,稱為注疏合刻本。最早將注疏合刻的是南宋初年的兩浙東路茶鹽司。黃唐跋所刊〔禮記正義〕云:「六經義疏,自京監蜀本,皆省正文及注。又篇章散亂,覽者病焉。本司舊刊易、書、周禮正義註疏,萃見一書,便於披繹,他經獨闕。紹熙辛亥仲冬,唐備員司庾,遂取毛詩、禮記疏義,如前三經編彙,精加讎正,用鋟諸木,庶廣前人之所未備。乃若春秋一經,顧力未暇,姑以貽同志云。壬子秋八月,三山黃唐謹識。」黃唐所題銜名為「朝請郎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據黃氏跋文,如將經注義疏合刻於一本,開始於兩浙東路茶鹽司,時間在宋光宗紹熙以前,以茶鹽司舊刻〔周易注疏〕的避諱字來判斷,最早當刻於宋高宗紹興年間,...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福建建陽地區雕版印刷的圖書,稱為建刻本。宋代福建刻書業分布在福州、莆田、建陽等地,而以建陽地區最為集中。一般以閩本泛指福建刻本,而建本則指建陽地區刻本。建陽地處閩北武夷山區,盛產竹木,竹易造紙,木易雕版。據〔方輿勝覽〕記載,宋時建陽「麻沙、崇化兩坊產書,號稱圖書之府」。在明修〔建陽府志〕中,刻書業列為主要地方特產。麻沙鎮因其書坊多而集中,被稱作書棚鎮。古代書目文獻中常見的建安刻本、建寧刻本、建陽刻本、麻沙刻本等,多指此一地區的刻本。閩刻以建刻為主,連刻以書坊為主,這是宋代福建刻本的一大特點,傳世的宋代建刻本,大多是書坊刻本,如建寧黃三八郎書舖刻〔韓非子〕、〔重修廣韻〕等。自宋以來,連陽書坊...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肆所刻的書本。宋時建陽麻沙的書林、書堂,南宋臨安的書棚、書鋪,今之書局、書店所出版的書,概稱為「坊刻本」。昔日坊刻本,校勘多不精審,故收藏家不甚重之。也稱為「坊本」。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版本類型。指清代及清代以前歷代出自公帑或由某種國家機構、單位主持雕印的書本。
藩府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藩府刻本,指明代藩王所刻書。明太祖驅逐蒙元而得天下,分封諸子於全國要害之地,各掌兵政之權,以拱衛京師。迨成祖以燕王起兵篡位,入主大統,對諸藩王,心存猜忌,將邊域藩封,遷置內地,如迤北之寧藩,遷於南昌,遼王移於荊州,便於監管,並削各藩兵政之權,但食綵邑。故諸王無不韜光養晦,自訏其志。其下焉者以犬馬聲色自娛,上焉者則修學好古,右文刻書,致成有明一代出版的特色。
  按明代諸王傳載:「衡府新樂王載璽,博雅善文辭,索諸藩所纂述,得數十種,梓而行之」。四庫書目類存目,著錄〔寧藩書目〕一卷,提要云其目係寧獻王纂刻之書,凡137種。以一藩王刻書數十種以至百餘種,明藩刻書之盛可以概見。明代藩王著...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刻本乃元代(1279-1368)刻印的書籍。元代統治者十分重視文化典籍對加強思想統治的重要性,故也吸收漢族文化,歷朝都重視書籍的印行。其又承宋、金之傳統,各地官刻,由官家撥款,不惜費用,選擇良工。太宗8年(1236)6月,「耶律楚材請立編修所於燕京、經籍所於平陽,編集經史」。至元15年(1278)4月,「以許衡言,遣使至杭州等處,取在官書籍版刻至京師。」元代國家中央級的刻書機構,有祕書監的興文署、藝文監的廣成局、太史院的印曆局、太醫院的廣惠局或醫學提舉司。至元13年,興文署雖曾併入翰林院,但刻書活動並未中斷,其召集良工刊刻諸經、子、史,以[通鑒]為起端。藝文監的廣成局也「掌傳到經籍及印選...
刻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和刻本為版本學專有名詞,又稱日本刊本,因古代日本自稱大和民族、故以「和」代稱日本。所謂和刻本,特指古代日本以我國歷代之寫本或刊本為底本,加以翻刻或重印之書籍。其淵源甚久且種類頗繁,依據其所祖之底本不同,約可分為3類:(1)自古鈔本覆刊者。如[正平本論語集解],相傳乃是以唐人寫卷子本為底本而翻刻者,足以考訂宋元本之失,放在學術界甚為有名。正平為日本後村上天皇之年號(1346-1367,元順帝至正6年-27年)。(2)影刻宋、元、明、清歷代刊本者。如文政年(1826、清道光6年)影刊之北宋天聖明道本[孝經唐玄宗御注]。(3)日本歷朝重新刊印者。如慶長年間(1596-1614,明萬曆24年-42...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