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1.733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唱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演員歌唱時的曲調。各地方戲曲因所使用的方言不同,其唱腔曲調亦各異其趣。每個劇種或曲種都有一定的唱腔,同一唱腔又因演員行腔的不同而形成各種流派,如京劇中有譚派、汪派及孫派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嘴發出合乎音律的聲音。如:「唱歌」、「唱戲」。
高呼。如:「唱名」、「唱票」。
泛稱詩歌詞曲。如:「新唱」、「絕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體內中空的部分。如:「體腔」、「口腔」、「胸腔」、「鼻腔」。
曲調。如:「崑腔」、「荒腔走板」。
口音、說話的聲調和語氣。如:「腔調」、「廣東腔」、「裝腔作勢」。
話。如:「幫腔」、「搭腔」、「答腔」、「開黃腔」。
吊嗓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曲或歌唱表演者藉由清唱或在樂器伴奏下鍛鍊嗓音、唱腔。如:「她每天一早起來便到陽臺吊嗓子,勤練歌藝。」
皮影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膝、腰也都可以活動,以二或三支筷子操縱演出。(註2)皮影戲可分成「文戲」、「武戲」兩種,文戲重音樂與唱腔的表現,武戲則強調武打動作與聲光效果,演出則大多配合宗教節慶、酬神、婚喪喜慶等場合。 發展現況目前臺灣的皮影戲團都在高雄市大社、彌陀一帶,有東華皮影戲團、復興閣皮影戲團、永興樂皮影團、合興皮影戲團、福德皮影戲團等。最著名的師匠張德成(1920~1995)繼承父業,並致力於改良皮影戲,更曾赴日本、美國表演。(同註1) 參考書目註1. 施翠峰、施慧美,《臺灣民間藝術》,(臺北市:五南,2012二版),頁218~222。註2...
國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舊時流行於中國各地的劇種。有近兩百年歷史,清末以北京最為盛行,故稱為「京劇」、「京戲」。民國改北京為北平,稱為「平劇」。以漢調的西皮、徽調的二黃為主要唱腔,同時也吸收其他唱腔,如崑腔、吹腔、梆子腔、羅漢腔等,也稱為「皮黃戲」。表演上唱、做、唸、打並重,且融入武術技巧,多用虛擬性動作。內容則以歷史故事為主,服裝考究,色澤鮮麗,具有獨特風格,對各地的劇種影響很大。由於地區與藝術風格的不同,故分有許多流派,以京派、海派為兩大支。
小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一種傳統戲劇的角色,以扮演年輕的男子為主,通常不戴鬍鬚,唱腔用尖聲假嗓。
幫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戲曲、曲藝唱腔中的一種演唱形式,即指當臺上有人在主唱時,許多人在臺後和著唱。
布袋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偶頭部中空,下面綴上衣服,以手伸入操控表演的一種地方戲劇。布袋戲產生的時代,當在清朝康熙以後,傳入臺灣當在清朝中葉左右。臺灣布袋戲唱腔早期以南管為主,民國建立前後,也融入北管唱腔。演出舞臺不大,但雕刻十分精緻。[例]民間有句形容布袋戲戲偶的話說:「上臺活跳跳,下臺死翹翹。」 △掌中戲
句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民歌、說唱和戲曲唱腔中的句、逗結構形式。基本句式可分為五字句、七字句和十字句三種。五字句多為二二一句式,七字句多為二二三句式,十字句多為三三四句式。在曲牌體音樂的唱腔中,每一曲牌均有特定的句法組織形式,每句字數可為一字、二字以至十字不等,各句之長短及排列形式也因曲牌之不同而異。也稱為「句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