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82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府儲存現金、票據證券或其他財務的機關,由財政部主管。
乙種國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中央銀行發行的國庫券。係以貼現方式發行,購買者以低於面額的價格公開標購,到期可取回面額的本金。
甲種國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由財政部基於國庫收支目的所發行的債務憑證,稱為「甲種國庫券」。按照面額發行,到期時,連同應付利息一次清償,逾期未領者停止計息。
  日本「基於義務教育無償的原則,為了保障所有國民所受義務教育能具有適當的規模和內容,由國家負擔必要的經費以謀求教育機會之均等及教育水準的向上為目的」,於昭和二十七年(1952)以法律第三○三號訂定〔義務教育費國庫負擔法〕,其條文共六條,內容重點包括:(1)國家必須負擔公立的義務教育各學校(小、中學及盲聾學校的小、中學部)的「教職員薪給」等實際支出額的二分之一;(2)特殊情況時,可由政令訂定每個都道府縣的國庫負擔額。
  至於養護學校的心、中學部的「教職員薪給」,為了充實養護學校教育,另於〔公立養護學校整備特別措置法〕中規定外,該法尚以第二條但書規定:「如有特殊情況,得依各都道府縣需...
國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央政府發行的短期有價證券。通常發行的目的分為二種,一為調節國庫收支,而以國庫為擔保發行;二為調節市場短期資金的鬆緊,以穩定金融,種類可分為「甲種國庫券」與「乙種國庫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的團體。如:「國家」、「美國」、「國際」、「中華民國」。
屬於本國的。如:「國人」、「國貨」、「國土」、「國歌」、「國民道德」。
代表國家的。如:「國花」、「國旗」、「國歌」。
地區。如:「水鄉澤國」。
古代諸侯的封地。如:「魯國」、「齊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藏器物、財貨的處所。如:「倉庫」、「書庫」、「冰庫」、「保險庫」。
一種收集資料的電腦檔案。如:「資料庫」。
入不敷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不敷出」,指收入不夠支出。出現這句成語的文獻如清朱彝尊的《竹垞詩話.卷下.臣士下.倪嘉慶》中,在明朝崇禎年間,邊患紛擾,流賊頻仍,戰事紛起十餘年。加上北方大旱,百姓無以為生,當然也就無力納稅,國家的支出多於收入,歲額缺至二百三十餘萬,國庫漸漸空虛。倪嘉慶是管理賦稅的長才,他針對財政空虛的問題,對崇禎皇帝提出非常切要的建言,無奈不被接受,後竟導致明亡。朱彝尊認為,如果當時崇禎皇帝能夠採納倪嘉慶的建言,也許明朝就能延緩滅亡的命運,實在是非常可惜。後來「入不敷出」可能就是出自此處,用來指收入不夠支出。
比比皆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張儀是戰國時代有名的謀士,《戰國策.秦策一》裡記載他遊說秦惠王,向秦王分析當時的國際情勢,提出自己的連橫政策,以打破六國合縱之約,進而統一天下。他認為六國普遍國庫空虛,賞罰不明,以致軍民到了戰場上,看到敵人都四處逃散,然後怪罪人民不能效忠。其實這都是制度上的不公,賞罰不明確所造成的。而秦國制度完備,信賞必罰,人民「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煨炭,斷死於前者比是也」,意謂:人民都勇於赴死,為國家效命,不怕刀槍火炭,斷然戰死沙場之人「比比是也」。因此,秦國有實力併吞六國,只要政策得當。就用「比肩」來表示很多。後來「比比皆是」這個成語就從「比是也」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到處都是。
嘔心瀝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一語典源的資料。至於第二個「瀝血」的典故,則出自於南朝梁元帝所寫的〈與諸藩令〉中。文中寫道:今日國庫充足,穀倉豐盈,占有全楚,涵蓋了王畿以外的南方。我們擁有萬艘船艦,和眾多強悍勇猛的騎兵。只要以極少的兵力,就可防守地勢險要的關隘,更能以文克敵,不戰而勝。大家不求富貴,不掛念妻兒,如此用盡心血,極盡辛勞,時時自我警惕,奮發圖強,準備殺敵報仇雪恥,這是為了什麼呢?就是為了消滅鏟除貪暴的人。這裡的原文就用了「瀝血叩心」,來比喻「費盡心血,極盡辛勞」。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嘔心瀝血」,用來比喻費盡心思,用盡心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