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06.258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府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掌府政的官。唐.杜甫〈課伐木〉詩:「城中賢府主,處貴如白屋。」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七齣:「府主坐黃堂,夫人傳示,衙內敲梆。」
2.幕職人員對其長官的稱呼。《文選.潘岳.閑居賦.序》:「府主誅,除名為民,俄而復官,除長安令。」
教育的無政府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無政府主義的主張是盡量減低,甚至完全消除對個人行為的外在的、教條式的及結構性的限制,並要求解除社會結構。在教育體系上,教育的無政府主義主張教育工作者最好是在沒有學校系統的情況下直接參與大型的人類社會之改造。在這樣的一個極端簡單的「你-我」關係的社會中,個人的需求減少、活力增加、強調理性,人們可以找回自我,創造個人真正的道德,認清自己的責任。最能代表此種主張的教育學者是伊利希(Ivan Illich)及古德曼(Paul Goodman)。此主張也涵蓋不同的立場,如策略的無政府主義者(tactical anarchist)以取消學校體系為策略,主張將其經費或資源移作解決社會問題的經費;烏托邦的...
無政府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一種政治學說,主張廢除國家、政府及一切永久性的權威體制,代之以個人、團體、宗教,以及民族之間完全自律協調的合作,以建設平等與公正的社會。也譯作「安那其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主要倡議者包括法國政治家普魯東(Pierre Joseph Proudhon,西元1809~1865)與俄羅斯革命思想家巴枯寧(Mikhail Alexandrovich Bakunin,西元1814~1876)。
無政府主義(Anarchism)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君。如:「君主」、「兵強主尊」。
主人。如:「地主」、「店主」、「主僕」、「東道主」。
最重要的。如:「主要」、「主角」、「主將」、「主食」。
掌管。如:「主宰」、「主管」、「主持」、「主政」。
心裡對事情的定見或看法。如:「主見」、「主意」、「六神無主」。
基督徒或回教徒稱其所信仰的神。如:「主耶穌」、「阿拉真主」。
死人的牌位。如:「神主」、「木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官員辦公的地方。如:「市府」、「省府」、「總統府」。
尊稱別人的居處、宅第。如:「府上」、「貴府」、「府第」。
人事物聚集的地方。如:「學府」。
應有盡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該有的都有。形容萬物齊備。《宋書.卷五九.江智淵傳》:「時諮議參軍謝莊、府主簿沈懷文並與智淵友善。懷文每稱之曰:『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盡無者,其江智淵乎!』」《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橫豎用的是皇上家的錢,樂得任意開銷,一應規矩,應有盡有。」
個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看來,「國家的健康」是根基於個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努力上的。個人主義也可能採取極端的形式,例如個人無政府主義的形式。個人主義者將社會視為是「許多個人一起運作」以改進他們各自(和集體的)幸福的架構。每個獨立的個人不該被視為是統一的團體裡的一份子,事實上,每個個人本身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社會只不過是這些「個體」所組成的一個架構罷了。而國家則是組織化的社會形式,藉由法律來「保護個人自由」(由國家提供保護服務)。也因此,個人主義的政治理念通常傾向於提倡保護或保障個人自由的法律,但反抗將個人地位置於群體之下的法律。 個人主義和社會...
科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舉的出題 秀才考試每三年舉行二次,又稱「縣試」、「小試」或「童子試」。分為歲試、科試。由各縣級政府主辦。合格者稱為「生員」,習慣上稱為「秀才」。歲試: 逢辰、戌、丑、未年 文武童生並考。科試 逢寅、申、己、亥年,僅限文童生考。 舉人考試稱為「鄉試」由省級政府在各省省會在秋八月舉辦,三年一科又稱為「乙科」,即為府試,由生員參加,錄取者稱為「舉人」。 會試會試為三年一科,逢丑、未、辰、戌為會試之年該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由舉人參加,錄取後,稱為「貢生」(貢士),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前十名為「元魁」,十一至二十名為「...
烏托邦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社會,雖然無法將其形態完美的付諸實現,但藉由建構一理想、完美的狀態,批評現行之秩序,如共產主義和無政府主義即是。衍生之通俗用法烏托邦主義在通俗用法中經常用來描繪想像的、理想的社會,而有時也被作為一帶有輕蔑意涵的字眼,意味著不符合現實或空想的思維,而被視為一種不切實際、無法達成的目標。思想家所指的烏托邦柏拉圖(Platon)的《理想國》(Republic)目的是藉由擴大描繪某一概念(正義或自由),以基於此概念而建構之理想社群形式,展現該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質。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1...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