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12.52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認定人的生命已發展至成熟期,並賦予相對責任的儀式。相當於我國古代的「冠禮」。
阿美族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儀名。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皆有成年禮,其儀式隆重且各具特色。阿美族的成年禮是新人入級的儀式活動,依年齡層分為數階級。僅以男性來分級;自十五歲開始,相隔三至五年(南部阿美族)或七至八年(北部阿美族)為一階級。儀式日期選擇在各部落豐年祭之前或其間一天舉行。早期成年禮儀式參加之少年得於儀式前數日行齋戒,至儀式當日會合於集會所廣場,接受一老者執藤杖鞭韃臀部以示訓戒,接著到頭目家接受賜酒與祝詞。有些部落至今仍維持此項傳統禮俗。如青年較低階級者得經過捕鳥、賽跑、野外宿夜或捕魚等訓練,然後祭拜天神才進入豐年祭儀式。這種以年齡分級的各種訓練是阿美族部落生命繁衍之象徵,在培養青年責任感與尊老敬賢的美德。透過成年禮...
明立國著《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1989)、劉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民國七十二年再版。
男子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肯亞之馬塞(Masai)部落傳統祭典,每七年舉行成年禮一次。二十一歲至二十八歲之男子,在成年禮中成為成年戰士(Morans),並需成為擔負部落責任之成員,得可以結婚成家。在同一儀式上,年長戰士就此退休,升為長老。馬賽人高大而自負,其外表似閃族人(Semitic)而不似非洲人。在宗教習俗上特別重視神秘之數字四十九。此一習俗可能來自東方。籌辦男子成年禮,先築成一圓形之村落,包括約一百六十個茅屋。茅屋環三百碼直徑之圓圈而建,圓圈內擇定一地點,建造「戰士之紀念茅屋」(Esingera),然後驅四十九頭聖牛入內。在戰士茅屋周圍,有四十九間較小茅屋,供參加成年禮者之領導人物使用。馬塞部落大抵有兩千人...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威拉路儀式;男性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名。澳洲中部的烏拉布納族(Urabunna)及其他幾個部落間的男子冠禮,也就是由青年邁入成人的儀式,此儀式是在青年到達婚配年齡時舉行,部落中的長者切開自己的靜脈,將鮮血灑在受禮者身上,而受禮者的手臂和拇指會被綁住,接受「切割」(長者用刀在他的背脊骨兩側劃下),此時他被舞蹈場地上點燃之大火圈圍住。由於儀式和配對有關,所以婦女是被允准參與的,她們舞成一圈靠近火堆,而其外則是那些「Wilyaroo men」(初成人),他們反方向舞著;在繞三圈之後,女孩子們休息並燃點上另一堆火。當地面變暖時將那些灰燼四處撥散,此時女孩們將頭置於膝間坐著,以免觸犯禁忌,看到神聖的牛吼器(bull-roarer);領...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黑非黑;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名。係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歐羅可洛海灣(Orokole Bay)之西阿里馬人(Western Elema)的週期式禮儀,與阿里馬的神話有密切的關連,完成一循環最短也要七年,平均是十五年甚或更長。此禮儀為年輕男子的成年禮,也特別藉此帶領他們認識瞭解瑪黑非黑(Ma-Hevehe)海中的生物。他們用橢圓形的巨大面具代表瑪黑非黑海的眾女兒,在間隔一定的時間內,將製作假面所需的材料,從海底帶到岸上的男人新木屋。經過數年準備,最高潮的時刻即於依哈羅假面(Eharo)完成,並出現在儀式舞蹈中來臨。此假面由樹皮布覆蓋在橢圓形藤製框架上,平均有十呎高,橫的肋條有六呎寬,在凸出的下顎繪上象徵性圖案,並依據其表現的...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少女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這是羅得西亞(Rhodisia)慶祝班圖族(Bantu)少女的成年禮。儀式是由一或二個內行的年長婦女單獨在一群吟唱婦女所圍成的圈子中間跳舞;但其中並無默劇的演出。她們穿著規定的跳舞草裙(awa-yumbo),由鼓手們拍著節奏,一個男鼓手站立著敲擊雙面鼓;二個男人使用一般的鼓,有嘎嘎器〔見rattles〕附加拍手聲。舞者及鼓手們是由女孩們的父親所雇用的,他們所演奏的歌曲是《伊琴瓦薩舞曲》〔見Ichimbwas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成年禮儀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舞蹈。澳洲原住民之舞蹈,為紀念男兒成年而舉行。通常儀式地點在依照傳統形式安排之開墾地或平台上進行。用若干圓形石頭擺成一大圓圈,每一石頭形如大盤,可容兩腳站立其上。石頭皆白色扁平狀。石頭與石頭之間相距約廿五英吋之遙,石頭之面積,共可容成人廿一人站立之用。另有石頭排成小圓圈,供男童站立之用。兩圈之間有一長過道可通,約一百碼長,可容男童及其監護人並肩而行。大圈中撤去三塊石頭,以便出入之用,不必觸及或跨越兩個圓圈。成年禮儀式先由小圈內之一位男童開始進行舞步簡單的動作,他逐漸被引入象徵部落的大圈,然後再引出大圈,代表邁向偉大的神祗。其旁有一石堆,其中通常放置儀典用具,有尖形之骨頭,秋林加石(Chur...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女子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非洲南部的班圖(Bantu)一種「出來」儀式的女子成年禮,為青春少女必須學習和表演的舞蹈。此儀式由助產士主持,她收取少許會費後,施與少女草本沐浴,少女被關在祖母的小木屋三個月,於此期間,教導一些引人注目的傳統舞蹈〔Mitunga及其鼓樂〕,開始學習相當於宮廷禮節的屈膝動作,以及站立著將草裙很技巧地向前後颼颼揮舞。此「出來」表示從暫時監禁中出來,而舞蹈於盛大的女子成年禮之鼓聲大響開始〔見Ndola成人禮〕。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迪古比;女子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名。非洲坦尚尼亞國莫洛戈羅地區(Morogoro),瓦卡古盧人(Wakaguru)的一種非歐系舞蹈╱戲劇。這是女孩要開始步入成人階段的儀式。迪古比有兩種︰一種表示她的初經,另一種則在她結婚前夕所表演的。雖然表達的意涵不同,但形式是一樣的,不論是舞蹈、音樂還是模擬表演,其結構都相同。第一種迪古比意義在讓女孩知道如何處理月經,第二種則是關於婚姻生活的指導。所有的舞者都是已受過成年禮的的女性。她們做著肩部動作同時圍成圓圈唱歌跳舞。鼓手隨著動作演奏,有一位觀眾,通常是年輕女孩,她坐在圓圈的中間,做出和舞者一樣的肩部動作,但並不歌唱,因為她必須傾聽歌曲的內容。領唱的歌者唱出教學歌曲,稱做姆希姆(ms...
Penina O. Mlama《Digubi: A Tanzanian Indigenous Theatre Form》The Drama Review.
雅歐成年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非洲中部的查德國(Chad),當地男孩要成為部落成人的儀式中,必須在大庭廣眾之前表演一種特殊的假面舞,男孩偽裝自己,將臉部和頭部隱藏起來,以防被辨識身份。舞蹈中摔跤或滑倒均被視為對男孩前途極不利的徵兆;如果不慎跌倒,則躺在地上假裝死亡,等身上被灑滿青草,所有觀眾離去後,這個男子才爬行離開濺有家禽鮮血的現場。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