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節操。《文選.潘岳.西征賦》:「激義誠而引决,赴丹爓以明節。」《文選.夏侯湛.東方朔畫贊》:「慠世不可以垂訓也,故正諫以明節明節不可以久安也,故詼諧以取容。」
明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傳統節日。國曆四月五日。清明原是節氣的名稱,後來因與與寒食節相近,漸成為紀念祖先和祭祖、掃墓的節日。西元一九三五年國民政府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又因距冬至日約一百零六天,故稱為「百六」。也稱為「民族掃墓節」、「掃墓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光亮。如:「明亮」、「光明」、「明暗」。
時序次於現今的。如:「明年」、「明天」。
了解、通曉。如:「明理」、「明白」、「深明大義」。
清楚。如:「明辨是非」、「耳聰目明」、「黑白分明」。
視力、視覺。如:「失明」。
公開、顯露的。如:「明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聰慧,有智慧的。如:「聰明」。
朝代名。
明明:顯然如此、確實。如:「這事明明是他做的,他卻不承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植物莖上分段長葉的部位。如:「竹節」、「松節」、「盤根錯節」。
動物骨頭相連接的部分。如:「骨節」、「關節」。
詞語的單位或文章的段落。如:「章節」、「多音節」、「單音節」、「第一章第二節」。
音樂的拍子。如:「節拍」、「節奏」、「音節」。
時令的區分。如:「節令」、「季節」、「二十四節氣」。
民俗或國定的紀念日。如:「節慶」、「春節」、「中秋節」、「雙十節」、「兒童節」、「逢年過節」。
儀式、規矩。如:「禮節」、「不修小節」、「繁文縟節」。
減少、省略。如:「節錄」、「節制」、「節食」、「節省」、「節約」、「開源節流」。
事情的經過情形。如:「情節」、「細節」。
操守、品行。如:「節操」、「志節」、「高風亮節」。
量詞:A>用於計算時間分段的單位。如:「今天上了三節課。」B>用於計算車廂數目的單位。如:「這列火車共有十二節車廂。」C>用於計算文章或樂曲段落的單位。如:「本文共分三節。」、「國歌共有二十一小節。」
人面桃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面桃花」這句成語出自唐代詩人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縣)人,貞元十二年進士,官嶺南節度使。《太平廣記》中有一則關於他作此詩的故事:崔護在中進士前的某年清明節,獨遊長安城南,看見一座桃花盛開的農莊,他上前去叩莊院的大門,想要討杯水酒來解渴。出乎意料的,一位姿色非凡、豔如桃花的女子開門接待。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情不自禁地前往尋訪那位女子。桃花依舊,但大門深鎖,芳蹤杳然。崔護失望之餘,在門扉題上「人面桃花相映紅」的詩句,以記那位姿色非凡的女子。後來「人面桃花」演變為成語,除可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外,也被用來形容景色依舊,而人事已非的感傷。
慎終追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終,父母之喪。遠,祖先。語出《論語.學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指依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祭祀要誠心的追念遠祖。唐.張說〈唐故夏州都督太原王公神道碑〉:「皆篤行純孝,慎終追遠。」後亦指慎重從事,追念前賢。也作「謹終追遠」、「追遠慎終」。
笙歌鼎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歌聲、奏樂聲齊起,熱鬧非凡。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清明節》:「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元.高明《琵琶記.新進士宴杏園》:「黃旗影裡,笙歌鼎沸。」
踏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日到野外郊遊。古時踏青的日子因各地習俗不同而有差異,後世多以清明節前後出遊為踏青,故清明節也稱為「踏青節」。金.吳激〈浣溪沙.繡館人人倦踏青〉詞:「繡館人人倦踏青,粉垣深處簸錢聲。」《幼學瓊林.卷一.歲時類》:「三月上踏青之鞋,於今不改。」
鋒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秋季鋒面也是源自於滯留鋒。<註2> 梅雨在台灣,受鋒面最明顯的影響非梅雨季莫屬,在清明節前後,蒙古、東北和華北的冷空氣還很強且頻頻南下,而從南中國海北上的暖溼氣流在台灣與中國華南地區相遇,形成鋒面。因為鋒面常停滯不動,使得台灣陰雨綿綿,偶爾還出現雷雨,若雨日在五天以上就算梅雨,但因中央山脈的關係,北部受的影響又比南部明顯。<註3>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鋒面英文關鍵字:Frontal surface 參考書目註1: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31頁,俞川心作者,果實出版,初版2004.10。註2:氣象觀察圖...
拔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比賽力氣大小的體育活動。參賽者分成兩隊,各持繩索的一端,同時用力向後拉。繩子中間繫有標識,能將標識拉過一定界限者為優勝。戰國時稱為「拖鉤」、「牽鉤」,唐時稱為「拔河」。《談徵.事部.拔河》:「唐中宗景龍三年春正月幸元武門觀宮女拔河。《拔河》,戲名也。〈景文龍館記〉曰:『清明節以大麻緪兩頭繫千餘小繩,執之爭挽,以力弱者為輸。』即今拉軍之戲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