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28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止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修行者悟道、入道的二個主要方法。止指一種平靜、清楚而不會受到攪亂的心靈狀態;能給心更大的洞識力,是修觀所不可或缺的。觀指對存在的一切物質或精神現象,以無常、苦、空和無我等來觀察事物的本性真實差別。止使心從雜染和內在的障礙中解脫;觀使修行者入聖流並解脫成佛。〈六門教授習定論〉:「名一二分定者,或時但有寂處而無罪觀;或有眾觀而非寂處;或時俱有,應知即是止觀雙運。」
摩訶止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十卷。隋智顗講述,弟子灌頂筆錄。闡述天台止觀的學說,發揮一念三千的禪法。為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道觀:道教的寺廟。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停住不動。如:「停止」、「靜止」。
使停住。如:「止付」、「止血」、「止咳」、「止痛」。
停頓、結束。如:「休止」、「止息」、「適可而止」、「血流不止」。
攔阻、不准。如:「禁止」、「阻止」、「制止」。
僅、只。如:「不止」、「僅止」、「止此一家,別無分號。」
行為。如:「舉止」。
一心三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佛教天台宗的修行方法之一。謂在修習襌觀時,能於一念心中對所襌觀的對象同時觀察它是假有、空無實性以及非空非假的性質。《摩訶止觀.卷五上》:「即中論所說,不可思議一心三觀。」
瑜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梵語yoga的音譯:(1)謂修行。指控制和運用我們的一切事物和心念,發展直觀的能力,達到解脫或成佛的理想。《瑜伽論記.卷一之上》:「此中意說三乘所有境、行、果法並名瑜伽。」(2)狹義的僅指某種修行方法。如修定或修行止觀,或修八正道。《瑜伽論記.卷一之上》:「修三摩地名『瑜伽』」。(3)指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而內有,事皆唯識。」
湛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唐代高僧的法號。(西元710~782)荊溪(今江蘇宜興)人,俗姓戚。為中國天台宗九祖。二十歲從左溪玄朗學習天台宗教義,三十八歲在宜興淨樂寺出家。玄朗圓寂後,住天台山國清寺,中興天台宗。世稱「荊溪大師」。著有《法華玄義釋籤》、《止觀大意》、《金剛錍論》等。
智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隋文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八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佛教用語。指世間能煽動人心的八件事,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摩訶止觀.卷五上》:「止是壁定,八風惡覺所不能入。」
圓融三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中國天台宗的重要觀念。三諦,指空諦、假諦、中諦。空諦是指現象沒有實體;假諦指現象只是幻有;中諦指現象是既非無也非有的方式存在。天台宗認為說空諦也就包含假諦和中諦;說中諦也就包含空諦和假諦。三諦互相融通。《止觀義例》卷上:「爾前雖觀圓融三諦,但是自行、觀行相似,約位仍在若俗若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