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8.85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灞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陝西省西安市東,築於灞水之上。漢人常於此折柳送別。後遂引申為離別之地。宋.陸游〈秋波媚.秋到邊城〉詞:「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也作「霸橋」。
灞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創造和卓越貢獻。紙的推廣使用是人類文化史的一次巨大革命,它極大地促進了圖書文獻資料的劇增,擴大加速了文佔、科學、技術的傳播發展。
  關於紙發明於何時,迄今仍是學術界爭論的問題之一,爭論的焦點在於動搖了傳統的蔡倫造紙說,論證了早在蔡倫之前,西漢時期已有紙的出現,1957年灞橋古紙的出土,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將蔡倫造紙說推前了二百餘年。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紙是東漢蔡倫(西元?-121年)在和帝元興元年(西元105年)時發明的,主要依據〔後漢書.蔡倫傳〕中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架於溪流或馬路上空,可供通行的建築物。如:「木橋」、「拱橋」、「陸橋」、「西螺大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即灞水,今稱灞河。源出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流經西安市灞橋區,向北注入渭河。灞水上有橋,古時長安送行者,多至此折柳贈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一般預測吉凶的方法。如:「卜卦」。清.王漁洋〈灞橋寄內〉詩二首之二:「閨中若問金錢卜,秋雨秋風過灞橋。」
陽關三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1.1 譯文1.2 釋義2 近義詞3 反義詞 出處唐 王維〈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早晨,渭城下了一陣雨,潤濕了路上輕揚的灰塵,而旅舍外的草木青青,柳色也煥然一新。在這而為您送行,請您再乾一杯酒吧!您向西出了陽關就看不見老朋友了。 釋義陽關,關名,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三疊,反覆誦唱。陽關三疊,本為曲調名,為餞別時所唱的歌。比喻離別。 近義詞長亭送別 灞橋折柳 反義詞如影隨形 不期而遇 久別重逢
撩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挑逗、引誘。宋.秦觀〈憶秦娥.灞橋雪〉詞:「肩山吟聳清寒冽。清寒冽,祇緣不禁梅花撩撥。」《醒世恆言.卷一五.赫大卿遺恨鴛鴦絛》:「須用些水磨工夫撩撥他,不怕不上我的鉤兒。」
折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東有座灞橋,古人餞送友朋至此,常折柳贈別,以表達依依之情。見漢.無名氏《三輔黃圖.卷六.橋》。後用以借指送別或餞行。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三折:「謾向燕河還折柳。死別共生離,一旦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繚繞。通「裊」。唐.羅鄴〈鶯〉詩:「何事離人不堪聽,灞橋斜日褭垂楊。」
灞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源出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西,流經灞橋區,至未央區會滻水後北流注入渭河。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