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6.000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祖師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錄-地名-廟宇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傳授學問或技藝的人。如:「老師」、「教師」、「師徒」。
學習、效法。如:「師法」、「師事」、「師古」。
榜樣、表率。如:「萬世師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稱有專門技藝的人。如:「醫師」、「律師」、「理髮師」、「鋼琴師」。
對道士或僧尼的尊稱。如:「法師」、「禪師」。
軍隊的編制單位。或泛指軍隊。如:「師團」、「誓師北伐」、「班師回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母親的父母。如:「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
通稱先代的人。如:「遠祖」、「先祖」、「祖宗」。
創始者。如:「鼻祖」、「祖師」、「佛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奉神像或祖先牌位,讓人祭拜的建築物。如:「宗廟」、「寺廟」、「廟宇」。
祖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派學術、技藝、宗教或行業的創始人。《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定陶丁姬傳》:「定陶丁姬,哀帝母也,易祖師丁將軍之玄孫。」《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什麼自由,什麼民權,拿個盧梭當做祖師看待。」也稱為「祖師爺」。
頂下郊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朝咸豐3年(1853),艋舺地區(今萬華)移民由於信仰不同、爭奪商業利益而爆發的大規模械鬥。目錄1 背景2 經過3 與頂下郊拚有關的廟宇3.1 艋舺龍山寺3.2 艋舺祖師廟3.3 霞海城隍廟4 參考書目 背景清代艋舺地區的移民主要有閩南人、泉州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泉州安溪人、泉州同安人。臺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當時的艋舺因鄰近淡水河,舟楫之便使得商業活動漸漸發達。當時商業公會組織稱為「郊」,先來的三邑人組成「頂郊」,晚來的同安人因與廈門交易為主,因此稱「廈郊」或「下郊」。由於三邑人在艋舺落腳較早,控制碼...
成功高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定的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大正11年(1922年)5月8日以地方人士之倡議,設校於萬華的艋舺清水祖師廟(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大正14年(1925年)於臺北市中正區創建校舍,翌年夏落成遷入啟用,並訂5月17日鄭成功登陸臺灣之日為校慶。 1946年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成功中學。因校址在濟南路,成功校友及學生習慣稱成功高中為「濟城」,並以「濟城墨客」或「濟城才子」自居,為大台北地區的知名高中。目錄1 學校特色1.1 成功儀隊及學生服務隊1.2 社團發展1.3 著名館藏1.4 校際交流1.5 國際交流1.6 升學方面1.7 ...
精雕細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精心細緻的雕刻。形容做事仔細用心。多指藝術品的創作。如:「三峽祖師廟的梁柱是精雕細刻的藝術品。」也作「精雕細鏤」、「精雕細琢」。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