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簪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簪,冠簪。紱,纓紱,絲質的帽帶。簪紱為仕宦者的禮服佩飾,比喻榮顯富貴。唐.王維〈韋侍郎山居〉詩:「良遊盛簪紱,繼跡多夔龍。」唐.黃滔〈壺公山〉詩:「清吟思卻吟,簪紱奈縈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人用來綰髮或固定頭冠的頭飾。如:「頭簪」。《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夫人脫簪珥叩頭。」唐.杜甫〈春望〉詩:「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也稱為「簪子」。
1.插、戴。唐.李嶠〈扈從還洛呈侍從群官〉詩:「並輯蛟龍書,同簪鳳皇筆。」宋.蘇軾〈答陳述古〉詩二首之一:「城西亦有紅千葉,人老簪花卻自羞。」
2.連綴。《儀禮.士喪禮》:「以爵弁服,簪裳於衣左。」漢.鄭玄.注:「簪,連也。」
(一)之又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繫印環用的絲繩。《集韻.入聲.勿韻》:「紱,綬也。」《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將率既至,授單于印紱。」
2.古代衣裳前的蔽膝。通「韍」。《易經.困卦.九二》:「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唐.孔穎達.正義:「紱,祭服也。」《聊齋志異.卷一一.王者》:「見有王者,珠冠繡紱,南面坐。」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