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8.460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荀子人道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在道德人倫方面的思想,承自孔子與後儒:以「君子」為理想人格,而教育目的即在陶成君子;以「聖人」為理想君王,以「王道」為理想政治。質言之,荀子可說是道德、教育、政治思想上的理想主義者。
  根據荀子學說,君子積善成德,勤學修身,隆師親友(參見「隆師親友」「師法隆積」),諸德全備。君子首要在知「道」守道,所謂 「心知道然後可道,可道然後能守道以禁非道」(〔解蔽〕)。而荀子所謂「道」,或指最為廣博周洽的事理法則,所謂「無欲無惡,無始無終,無近無遠,無博無淺,無古無今,兼陳萬物而中懸焉。(衡度萬物的標準)」中或指為人之道,所謂「道也者何也?禮讓忠信是也。」(〔彊國〕)或指先王之道,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路途、途徑。如:「道路」、「街道」、「河道」、「鐵道」、「快車道」。
說、談,或用言語表示心意、情意。如:「道賀」、「道歉」、「能言善道」。
事理。如:「道理」。
真理。如:「朝聞道,夕死可矣。」
方法。如:「門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技藝。如:「烹調雖只是小道,可是沒有三五年的工夫,卻也很難出人頭地。」
中國先秦時期的思想派別。如:道家。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
由東漢張陵創立的宗教。如:道教。尊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相傳可用符咒為人治病。
道士的簡稱。如:「貧道」、「老道」。
量詞:A>用於計算條狀物的單位。如:「一道閃電」、「三道黃線」。B>用於計算有出口設施的單位。如:「兩道門」、「多道關卡」。C>用於計算題目、命令等的單位。相當於「則」、「條」。如:「十道題目」、「下一道命令」。D>用於計算工作次數的單位。如:「省一道手續」、「上了兩道油漆」。E>用於計算菜餚的單位。如:「總共有十二道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思索、思考。如:「思想」、「想辦法」、「我想得好頭痛。」
思憶、思念。如:「想念」、「想家」。
要、打算。如:「他想去打球。」
推測、猜測。如:「推想」、「猜想」、「想像」、「意想不到」。
念頭、意念。如:「夢想」、「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使用語言進行溝通,能製造並使用工具的高等動物。如:「人是萬物之靈。」
別人,指自己以外的人。如:「推己及人」、「助人為快樂之本。」
每個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指某種類型或身分的。如:「藝人」、「軍人」、「主持人」。
指品格、性情。如:「文如其人」、「他這個人滿不錯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國名。周代諸侯國,春秋時為晉所滅,故城約在今大陸地區山西省新絳縣西。
2.一種草。也稱為「荀草」。《山海經.中山經》:「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葌,而方莖黃華赤實,其本如稿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3.姓。如戰國時趙國有荀況。
道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事情的真理。《儒林外史》第一三回:「要那讀文章的讀了這一篇,就悟想出十幾篇的道理,纔為有益。」
2.理由。《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他又是翰林,將來仍舊得法,也未可知,那有不看重他的道理?」
3.處理或打算。《老殘遊記》第一八回:「明日先把案內人證提來,再作道理。」《水滸傳》第四回:「智深尋思一計:『若不生個道理,如何能勾酒吃。』」
4.道義、道德。《韓非子.解老》:「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也作「道禮」。
理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對未來事物的希望和想像。如:「用功讀書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
2.使人滿意的、符合希望的。如:「我這次考得不怎麼理想,希望下次能改進。」
荀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戰國時趙人荀況。參見「荀況」條。
2.書名。戰國時趙人荀況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有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書本儒家崇禮、正名之說而主性惡,為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