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5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蒙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啟蒙的書。如:「文字蒙求」。
[十七史蒙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七史蒙求]為宋王令(1032~1059)纂輯之童子啟蒙書。王令,字逢原,北宋人。該書原序云:「先生富學賅博,十七史書莫不通究。其間聖君、賢相、忠臣、義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婦功業事實以類纂集,上起[史記],下止[新五代史],參為對偶,聯以音韻,分為十六卷目,曰[十七史蒙求]。」是書正文四言一句,上下兩句成對,各敘一史實,不拘年代,如第一卷首句是:「宋璟第一,李廣無雙。」正文之後,再引史注解之。
〔名物蒙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物蒙求〕為教導學童各種事物名稱的蒙養教材,宋末元初方逢辰撰。方逢辰,原名夢魁,字君實,宋理宗改賜今名,累官實錄院修撰、吏部侍郎等。時奸臣當權,逢辰力詆其非,稱疾歸,聚徒講學於石峽書院。入元不仕,學者稱為蛟峰先生,流傳之著作有〔蛟峰集〕、〔名物蒙求〕。〔名物蒙求〕以四字為一句,二句成一對,押韻工整;內容記敘各種事物的名稱,約三千五百字。全篇按天文、地理、倫理、職官、草木、羽毛、介麟、蟲豹、農事、時令、飲食、服飾、居室、器物排列;有的句子一方面指出事物的名稱,一方面也解釋事物的源由。如「雲維何與?以水之升。雨維何降?以雲之蒸。」最後一段介紹完百工之器之後,提出了儒者為百工之先、道不離器的道...
〔李氏蒙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氏蒙求〕為傳統學塾的蒙學教材;唐李瀚撰(一說李瀚為五代後晉人),全書共二卷,二千餘字。內文以四字為一句,上下兩句對偶,各講一個掌故,包括歷史、神話、寓言故事等;取材面寬,可讓學生在朗誦及解說下,增加歷史、文化知識。由於後世的蒙學書籍大多採用本書之編法及「蒙求」之稱,因此本書影響甚大,而歷代注釋也甚多。〔全唐詩〕收錄有〔蒙求〕全文。
〔兩漢蒙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漢蒙求〕為傳統學塾的蒙學教材;宋劉班撰。劉班,字希范,吳興人,官至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兩漢蒙求〕是仿照李瀚〔李氏蒙求〕四言一句、兩句對偶的體例,將兩漢的歷史,用韻語的形式編成韻文,共計十一卷。內容並未在史學上有所發明,而是為鄉塾學生便於誦習、記憶而編撰的教材。
〔左氏蒙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氏蒙求〕為蒙學教材,原名〔左傳比事〕;元吳化龍撰,計一卷,清許乃濟、王慶麟注。書名取〔春秋左氏傳〕之義,分類對仗,輯為四字韻語,以便於學童背誦習讀。有藝海珠塵本,清末之前,蒙館採用者頗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覆蓋。如:「蒙面」、「蒙著眼睛」。
掩飾、欺騙。如:「欺蒙」、「蒙混」。
受到、承受。表示感激。如:「承蒙」、「蒙你照料,十分感謝。」
無知。如:「啟蒙」、「童蒙」。
遭遇。如:「蒙難」。
蒙古的簡稱。如:「內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乞請、懇請。如:「求人」、「乞求」、「請求」、「求饒」。
尋取、找尋。如:「追求」、「求取」、「尋求」、「緣木求魚」。
需要。如:「需求」、「供過於求」。
營謀。如:「謀求」、「力求改進」、「精益求精」。
揠苗助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8.元.胡炳文〈純正蒙求序〉:「童則有知矣,有知則求所以養之矣。養也者,不揠苗助長者也。養而正者,不以稂莠害嘉榖者也。」
孔融讓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末孔融與哥哥們吃梨,自挑小梨,把大梨讓給哥哥,傳為美談。見宋.徐子光《蒙求集註.卷下.孔融讓果》。也作「孔融讓果」。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