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8.98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掌理道觀事務的人。如:「清風道長是白雲觀的觀主。」
道德的客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的客觀主義認為道德判斷是普遍一致的,放諸四海而皆準,不因個人的因素而有不同。持客觀論的學者,如功利主義的邊沁(Jeremy Bentham)、彌爾(John Stuart Mill)、直觀主義的穆爾(George Edward Moore)、規約主義的黑爾(R.M. Hare)、義務論的康德(Immanuel Kant)等。
  邊沁是功利主義的開山祖師,他主張道德判斷應依據「功利原則」,亦即以「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來衡量。邊沁又認為,快樂只有量的不同,而無質的差異。他提出七個標準用以客觀地計算快樂的大小,藉以求出最大的快樂,達到最大的善。快樂既然能夠量化,又有客觀的標...
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為世間有苦無樂,有惡無善,苦惡大於喜樂的主義。主張一切事物的本質是惡,死亡才能獲得解脫,否定了人生的價值。與樂觀主義相對而言。叔本華(Schopenhauer)是此一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
道德的主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事判斷時應有一個衡量的規準;道德判斷的衡量規準為何,歷來學者各有不同的看法。認為此判斷規準是因人而異,由個人來加以決定的,稱為道德的主觀主義;認為規準是普遍一致,不因個人因素而不同的,稱為道德的客觀主義。持主觀論的,如快樂主義的阿銳斯弟帕士(Aristippus, 435~350 B.C.)、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近代的霍布斯(T. Hobbes),情緒論的司帝文生(C.L. Stevenson)、艾爾(A.J. Ayer)等皆是。
  希臘時代的智者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認為沒有普遍客觀的真理,有的只是...
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排除個人的主觀意識,依據客觀的科學方法,以實驗觀察判斷一切事物的主義。
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不以客觀現象出發,而依自我印象判斷事物的思想作風。
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為人世是善美快樂多於醜惡痛苦,且前途充滿了成功的希望,一切事必趨向於至善的一種人生觀。也作「樂天主義」。
教育的樂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育的樂觀論認為,教育並沒有什麼問題存在,教育存在於父母與子女、成人與青年之間的困難,是可以解決的。而且只要認識教育,對於人的可教育性的懷疑可以獲得解釋。尤其是對於很多的問題可以面對反應,獲得解決。因此,對於教育的成就是樂觀的。
  就一般情形而言,教育上持環境論者、行為心理學家、接觸理論者(主張在良好的教育情境中人與人互相接觸形成良好的改變),皆主張這種論點。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華生(John B. Watson, 1878~1958)與青少年教育家弗蘭納根(Edward Joseph Flanagan, 1886~1948)二人同屬教育的樂觀主義者,尤其是華生的理...
觀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直觀主義的解釋,第一是認為道德和宗教是認識精神真理的切近「器官」;第二是哲學的一派主張,假定絕對實在可以直觀;第三是現代哲學中,主張知識和生命依附於一系列切近的不證自明且必須的第一真理。
  依第三個命意,直觀主義的基本原則有似理論與實際二者,主張直觀和經驗有別,直觀不來自經驗,也不借助於經驗,而是給經驗常模,使經驗成為可能。直觀主義的擁護者穆爾(G.E. Moore, 1873~1958)認為:只有靠個人的直觀才可以指認出何者為道德的行動或道德的人;人的道德直觀的能力可以幫助人辨別是非善惡,如同知覺能助人辨認出顏色一樣。
  直觀主義可以避免道德的自然主義(Natu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如:「觀賞」、「觀光」、「參觀」、「觀看」。
景像、情景。如:「奇觀」、「景觀」、「外觀」、「恢復舊觀」。
看法、意識。如:「觀念」、「主觀」、「人生觀」、「世界觀」。
道觀:道教的寺廟。
小樓及其上之建築物。如:「樓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