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63.41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讒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疾惡讒言之鼎。一說讒為地名,禹鑄九鼎於甘讒之地,故稱為「讒鼎」。《左傳.昭公三年》:「讒鼎之銘曰:『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日不悛,其能久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用來烹煮食物的金屬器具。圓腹、三足兩耳,亦有四足的方鼎。盛行於商、周時代。如:「鼎鼐」、「鼎鑊」、「列鼎而食」。
古代傳國的寶器,作為王位、帝業的象徵。如:「問鼎中原」。
盛大。如:「鼎力相助」、「鼎鼎大名」。
方當、正當。如:「鼎盛」。
借指三公、宰相、重臣等高位。如:「臺鼎」、「鼎輔」。
古代烹殺罪人的刑具。
比喻三方對峙。如:「三國鼎立」、「鼎足而居」、「勢成鼎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別人壞話,中傷他人。《史記.卷八四.屈原賈生傳》:「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
1.毀謗、陷害別人的話。《左傳.哀公十六年》:「楚大子建之遇讒也,自城父奔宋。」《楚辭.屈原.離騷》:「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齋怒。」
2.顛倒是非、中傷別人的人。《晏子春秋.內篇.諫上》:「政不飾而寬于小人,近讒好優。」漢.王充《論衡.答佞》:「讒與佞,俱小人也。」
贗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伐魯,索讒鼎,魯把假造的送還。見《韓非子.說林下》。後稱偽造的物品為「贗鼎」。如:「他們大量從大陸走私古董贗鼎,存心詐騙錢財。」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