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兩棲綱赤蛙科。頭大,外鼻孔接近吻端,背部赤褐,體側微黃,腹白,頷骨有齒,舌尖呈二分叉。常居於溼地,產卵於水中。
貢德氏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貢德氏赤蛙是大型的蛙類,身體修長,可達12公分。上下唇皆白色,鼓膜周圍白色,像戴一個白色耳環。身體背部棕色或淺褐色,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背側褶,沿背側褶有黑色線條及不規則的黑斑。貢德氏赤蛙有一對外鳴囊,叫聲是如同狗叫般的「茍、茍、茍」,聲音低濁而且大聲。因為叫聲像狗叫,所以暱稱牠們為狗蛙。夏天是牠們最活躍的時節,喜歡成群活動,卻又各自分散地躲在水草間鳴叫。個性極為害羞,一旦有人太靠近,就會發出「吱-」驚擾叫聲,然後噗通一聲跳到水裡。因為常常躲在石縫鳴叫,所以閩南語稱之為「石蛙」。貢德氏赤蛙因為體型大,過去經常被捕捉販賣,所以在民國78年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為保育類,也因為這些年的保育有成,...
梭德氏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梭德氏赤蛙的大小約4至6公分。鼓膜周圍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並形成一個黑眼罩。背部褐色或灰褐色,有一個小小的八字形黑斑,身體兩側各有一條細長明顯的皺褶。但由於體型不大,又生性隱密,平常不容易看到牠們。不過在每年九月和十二月,牠們會成群結隊,一起遷移到溪流裡進行生殖活動。由於牠們是在溪流繁殖,叫聲往往被流水聲蓋住,所以雄蛙沒有外鳴囊,不以叫聲來吸引雌蛙接近,採用主動搜索的方式,抱住身旁大小看起來像雌蛙的個體,然後再發出細細柔柔的求偶叫聲「嘖」表明心意。可是雌蛙的數目實在太少了,經常一、二百隻雄蛙搶幾十隻雌蛙,所以心急的雄蛙常常判斷錯誤抱到隔壁的雄蛙。牠們很盲從,只要有一隻雄蛙展開行動,周圍的雄蛙...
拉都希氏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都希氏赤蛙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長棒狀皺褶突起,所以又稱為闊褶蛙。大小約4到6公分,身體平扁,背部紅棕色,有一些突起,摸起來有些粗糙。牠們可以說是最隨遇而安的青蛙了!除了太冷或太乾熱的日子之外,牠們幾乎是整年都在繁殖。而且凡是牠們可以到達的地方,只要有水,不論是水池、溪流、水溝或路邊的積水,牠們都能利用。難怪在台灣,從平地到中海拔山區,到處都有牠們的蹤跡。牠們幾乎整年都在鳴叫,但以春天及秋天較為活躍。雄蛙僅有內鳴囊,所以叫聲聽起來低弱、綿長的,好像撒嬌,也像在廁所裡方便,所以有人笑稱牠們為拉肚子的青蛙。牠們很喜歡湊熱鬧,常常數十隻聚在一起鳴叫求偶,但雄蛙之間靠得太近,難免會發生一些肢體上的衝...
斯文豪氏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斯文豪氏赤蛙屬於大型蛙,體長約6至10公分,背部顏色變化多端,有綠色、褐色或綠色褐色交雜。身體修長,指(趾)端膨大呈吸盤狀,以適應溪流生活。牠們終年住在溪澗裡,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閒來無事也會叫一叫。牠們有一對外鳴囊,其叫聲「啾」很像鳥叫,所以又稱為「騙人鳥」,也有人稱牠們為「鳥蛙」。牠們的繁殖期幾乎從二月一直持續到十月,尤其春秋兩季特別活躍,這時牠們叫得更勤。不過斯文豪氏赤蛙的獨立性很高,縱使在繁殖季節的時候,也是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所以牠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牠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
長腳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赤蛙家族成員中,若要比較腿長,長腳赤蛙當是第一名。長腳赤蛙體長約4到6公分,身體及四肢修長,後肢尤其長,約為體長的兩倍,所以稱之為長腳赤蛙。身體為紅褐色或灰褐色,背上有一個八字形的黑斑,背側褶細長而明顯。吻端尖,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形斑,形成一個黑眼罩。雌蛙的顏色較偏紅褐色,體型則顯著的大於雄蛙。雄蛙沒有鳴囊,叫聲細小。繁殖期主要在十一月到二月,此時,雄蛙及雌蛙會突然大量出現在稻田、水溝、積水池、水塘附近。雄蛙喜歡在淺水域或草叢鳴叫,雄蛙沒有外鳴囊,叫聲是小聲的「波、波、波」,要靠近才聽得到。雄蛙會主動尋找雌蛙形成配對,然後雌蛙帶著雄蛙到水深約10公分左右的淺水域產卵...
古氏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名:大頭蛙。本種常見於一千公尺以下的丘陵地或低海拔之山區,但北部較容易見到,即使冬天也可見到;在中國華南一帶也有分布,類似的種類在南洋及琉球有分布。只要氣候溫暖適宜,可以終年繁殖,但在寒冷的一月及二月較少見。相近種類比較:古氏赤蛙和澤蛙及虎皮蛙外型很像,皮膚都有許多棒狀隆起,但澤蛙及虎皮蛙有鼓膜,身體及四肢較修長,頭部也不特別大。
台北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名:台北纖蛙、神蛙。數量稀少,因而列為保育類動物。原廣泛分布在北部低海拔地區,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僅零散分布在中央山脈以西,北部及南部丘陵邊緣及平地的草澤。目前僅見於基隆石門、淡水北新莊、楊梅、台南官田和屏東內埔等地方有紀錄。中國福建、廣東、香港及雲南等地也有分布。繁殖期為春夏兩季。相近種類比較:金線蛙幼蛙的背側褶通常為白色,體型和棲息環境也和台北赤蛙相類似,兩者之幼蛙容易混淆,小金線蛙的體型肥胖,台北赤蛙則否。
臺北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北赤蛙體型小型,纖細修長,約3到5公分。背部金黃綠色或綠色。體側有白色背側褶極為醒目,背側褶內外側各有一條黑色縱帶,腹側另有一條白線,因此側面看起來是兩條黑線和兩條白線交錯排列,非常美麗而且特殊,因此台語又稱為神蛙。傳說若欺侮捕捉臺北赤蛙,雷公會生氣,所以臺北赤蛙又稱雷公蛙。牠們的繁殖期在春天及夏天,通常躲在水池旁草叢、植物根部或者池塘中央的荷葉上鳴叫,無明顯的外鳴囊,叫聲是單音細小的「嘰」,不容易聽到,也不會形成大合唱。卵徑1.2mm。 蝌蚪吻端尖圓,眼睛位於兩側略朝上,上下尾鰭邊緣有細黑點密集成的雲斑。臺北赤蛙本來是台灣平地常見的蛙類,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目前僅零散出現在台...
赤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長67mm,殼呈紡綞形,殼黃褐色帶有咖啡色的色彩,殼表有細密的螺肋,螺肋上有許多小顆粒突起,在殼表亦密布粒狀突起。與殼口同一平面上有兩個明顯縱螺肋,為黃褐色而帶有白色的紋路。殼口為白色,在殼口的邊緣有黃色的帶狀斑紋,且在殼口滑層上密布著顆粒。口蓋為角質,外形如一橄欖,上有扇形的紋路。本種與法螺形狀相似,但有一後水管溝可資區別。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