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4.99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逋逃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罪犯逃亡時躲藏的巢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陶公自上流來,赴蘇峻之難,令誅庾公。」劉孝標注引《晉陽秋》:「而峻擁兵近甸,為逋逃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又把六十年前民風淳朴的地方,變了個輕浮險詐逋逃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密生雜草的湖澤、沼澤。《楚辭.屈原.九章.惜往日》:「君無度而弗察兮,使芳草為藪幽。」《國語.楚語下》:「又有藪曰雲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2.人物聚集的地方。《書經.武成》:「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漢.蔡邕〈胡廣黃瓊頌〉:「惟道之淵,惟德之藪。」
3.草野、鄉野。晉.湛方生〈後齋詩〉:「解纓復褐,辭朝歸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閃避、避開。如:「逃避」、「逃難」、「逃荒」。
溜走、出奔。如:「逃跑」、「潛逃」、「逃命」、「逃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逃走、逃亡。《說文解字.辵部》:「逋,亡也。」《左傳.僖公十五年》:「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滇遊日記十三》:「訊其來何以故?曰:『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余知僕逋。」
2.拖欠。如:「逋租」、「逋債」。元.周霆震〈埋怨樹〉詩:「朝旴械繫逮詞訟,夕敝鞭撲逋稅錢。」
逋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逃亡的罪人。《書經.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唐.杜甫〈遣遇〉詩:「奈何黠吏徒,漁奪成逋逃。」
2.逃亡。《書經.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儒林外史》第七回:「貞臣良佐,忽為悖逆之人;郡守部曹,竟作逋逃之客。」也作「波濤」、「波逃」、「浮逃」。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