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1.09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介詞:A>在。如:「寫於臺北」、「舟行於海」、「生於斯,長於斯。」B>對。如:「於你有利」、「於事無補」。C>給。如:「嫁禍於人」、「還政於民」。D>表比較。如:「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E>由、從。如:「取之於民」、「取之於社會」。F>表被動。如:「貽笑於人」。G>向。如:「求助於人」、「問道於盲」。>到、至。如:「聲聞於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掉入、沉下去。如:「陷入」、「越陷越深」。
攻破。如:「攻陷」、「衝鋒陷陣」。
比喻城池失守。如:「淪陷」、「失陷」。
設計害人。如:「構陷」、「陷害」、「誣陷」。
缺點、過失。如:「缺陷」。
陷阱:本指用來捕捉野獸的坑穴。後比喻為害人的計謀。如:「他誤中敵人的陷阱以致於打了敗仗」。
縲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用以捆綁犯人的黑色大繩索。後比喻監獄。《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也作「縲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拘繫用的繩索。《韓非子.說疑》:「或在山林藪澤巖穴之間,或在囹圄紲紲纏索之中。」《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十年而遭李陵之禍,幽於纍紲。」
拘繫、捆綁。《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是猶紲韓盧而責之獲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掃項軍於垓下,紲子嬰於軹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繫綁人犯或物品的大繩。《集韻.平聲.脂韻》:「縲,大索。」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