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668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肢體;末梢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剖學名詞。上肢和下肢合稱為肢體。除頭部和軀幹部以外的身體部位。
摩擦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動作名詞。摩擦指的是兩個部份在相互接觸時時所產生的抗力,如腳在地板上軸轉這種抗力可稱為摩擦。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馬祖卡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祖卡舞曲是發源於華沙(Warsaw)附近的馬佐維亞(Mazovia)的一種波蘭民族舞曲。隨著地域的不同,馬祖卡舞曲有三種不同型式:馬束爾(masur)、奧伯塔斯(obertas)與庫亞威克(kujawiak),但是它們都具有快速三拍子、小節的第二拍或第三拍為重音的特徵。
  馬祖卡舞通常是成對地跳,而且舞對多為四的倍數,四對、八對、十二對或十六對。雖然只有幾個基本的舞步與姿勢,但變化甚多。馬祖卡舞曲最早由某種風笛(bagpipe)來伴奏,到了十八、九世紀它在許多歐洲城市裡風行時,就逐漸被視作一種藝術音樂的源泉。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鋼琴詩人蕭邦(F. Chopin,1810~1849...
馬祖卡舞曲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樂曲類型。馬祖卡舞曲是波蘭華沙附近之馬祖維亞省(Mazovia)一帶的民間舞蹈樂曲,舞蹈的節奏為三拍子。蕭邦(F. Chopin, 1810-1849)把它創作為藝術音樂,他的每一首馬祖卡舞曲都有不同的速度和表現特色。從中可以看出蕭邦的馬祖卡舞曲是混合了幾種波蘭舞,正式馬祖卡舞的節奏是強猛和有戰爭特色,另一種稱為奧伯塔斯(Obertas)的波蘭舞,節奏輕快,表現歡樂。還有出自庫爾威省的庫亞威克舞曲(Kujawiak)速度較慢,充滿感情和哀傷,這三種舞曲都是三拍子,同時強音常置於第二或第三拍,造成不均衡的節奏型。馬祖卡舞曲通常分為二或四段,每段有六至八反覆小節。傳統的馬祖卡舞曲是用囊管(風笛...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同理心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名詞。設身處地以別人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心境,如:感覺、需要、痛苦等心理歷程稱為同理心。它被應用於舞蹈治療中,治療師依靠個人的生活體驗,以及個人的認知能力,同理心的形成也不盡相同。
《張氏心理學辭典》1992。
幕間插劇或表演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演類型名詞。原本這種表演是指伊莉莎白女皇時期(在位時期1558∼1603),在領主家宴會時,演員在迴廊演出的秀。大部分的內容沒有特殊意義,純粹是點綴宴會的消遣。稍後,在文藝復興時期(約1430∼1650),幕間劇變成穿插在一部長戲中的表演。十五世紀後期,劇作家約翰海烏德(John Heywood, 1497-1961)成立了國王幕間劇表演工作者團(The Players of the King´s Interludes),他們專門在特殊的節日和私人的宅院演出。它的主題或情節可分為五種: 道德的、或者人性善與惡的掙扎。 政治性的。 教育學的,例如:約翰瑞德佛(John Redford)所編的《...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坦達瓦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印度舞蹈中激烈的舞蹈形式,與溫柔的舞蹈(Lasya)相對,二者常被分別誤譯為男性及女性的舞蹈,但實際上二者均可由男性或女性演出。Tandava可細分為兩類:pebali及vahurupa。前者祇以四肢動作演出,而且沒有戲劇技巧,後者富含戲劇技巧,舞者不斷更換衣服,口中並吟唱著由無意義的音節如Ta、Na、Dim所組成的Telena歌聲。Tandava名字的由來,相傳是來自首先跳此類舞蹈的濕婆神(Shiva)的使者譚度(Tandu)。
Projesh Banergi《Art of Indian Dancing》.
扇子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哈尼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元陽、綠春、紅河、元江、新平等縣哈尼族聚居區。因雙手執扇起舞,故名。元陽等地白鷳鳥甚多,哈尼人視之為善良、吉祥的象徵。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貧病交加的哈尼老人倒臥樹下,一隻白鷳鳥在樹上看見,遂銜來妙葯,救活了老人,為感謝和紀念白鷳鳥,老人砍芭蕉葉做為鳥翅,模仿白鷳鳥起舞。一說很久以前,一場瘟疫流行,奪去了哈尼族的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嬰兒,嬰兒的哭聲觸動了天上仙子她就化作一隻白鷳鳥,含葯救活了嬰兒,哈尼族才得以繁衍下來。又說以前有個叫阿衣的小孩,曾經學著白鷳跳舞,後來哈尼族才有了舞蹈。現民間流傳的阿衣而笛施笛瑪的傳說,即阿衣是最早跳舞的人。至今元江一帶還沿用棕...
存在主義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哲學名詞。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盛行的對哲學、宗教、藝術思想的態度。對荒謬劇場有極大影響的現代哲學思潮,描述人性處在非理性的世界中的不安穩狀態。存在主義現代的表達始於十九世紀丹麥神學家齊克果(Soeren Kierkeggard, 1813-1980);法國小說家及劇作家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對其現有型態和普及情形貢獻最大,他的《無路可出》(No Exit)呈現三個人被關在某種情境卻無法逃脫的情況,最後終於了解地獄就是人與人相互折磨的地方。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獅陣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陣名。台灣民間舞蹈。於迎神賽會與慶典中演出。約於1661年間隨鄭成功移台而流傳於台。五方獅子舞被視為是今天獅舞之雛型、歐陽修在〈新唐書禮樂志〉中提到「舞獅」,「銅鈸二人,舞者四人,設五方獅子高丈餘飾以五色,每獅子十二人,畫衣持紅拂,首加紅襪謂之,獅子郎」。台灣之舞獅俗稱「弄獅」,最常見之舞獅種類分為:閉口獅(亦稱雞籠獅、南部獅)、開口獅(亦稱柑仔獅、北部獅,客家獅亦屬其中)、醒獅(廣東獅)、北方獅(北京獅)。獅子的舞法,南部獅陣以打獅套為主,北部獅團以打獅節為主,醒獅以踩青為主。
吳騰達著《台灣民間陣頭技藝》1996。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