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8.924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Quedius (Raphirus) bih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bih 體色為亮黑色,腹部亮棕黑色,腹部背板側區及端區和端部消淺,略呈栗色;頭,胸部和前翅具淺青銅綠色金屬光澤;腹部略具彩虹色,附器淺紅磚色。Q. bih 與Q. huann不同處除了陰莖特徵外,在於顏色之不同和頭部及胸部背方表面全部具有微小點刻。本種發現於具有茂密之原始優勢的針葉林內,大型倒樹上的苔蘚中。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Quedius (Microsaurus) syh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syh 的深色標本與Q. beesoni類似,差別在於前翅較短,腹部背板第七節柵狀邊緣不具白色端縫,且觸角端部顏色較淺。陰莖中葉端部具有凹痕且陰莖側突中央腫大。本種在Mun-Li Cliff發現於原始優勢的茂密針葉林中腐爛樹皮中,腐敗木頭和其他沿著大樹基部的腐屑中及倒樹上的苔蘚中。在北大武山則發現於冷杉林與竹和杜鵑花之混生林中的苔蘚和各種腐質中。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Taiwanocerus (Taiwanocerus) taipingshanus體色為乳棕色,複眼黑色,頭頂乳白色,在前端有一對棕色斑紋;頭楯和頰片具有黑色區域;前胸背板乳白色,前端在中線兩側各具一對暗棕色條紋;小楯板暗棕色,具黃棕色斑點如下所分布:在基部中線兩側各一個,中央兩側方各一個及端部一個黃棕色斑點。前翅在幾乎基部一半和端部區域色為棕色。T. taipingshanus 與T. tungpus不同處在於T. taipingshanus尾端節為L型,陰莖不具附屬物。本種至今僅發現於太平山,而寄主植物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Huang and Maldonado (1992) 之文獻。
Quedius (Raphirus) chi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chi 發現在高於 3000 公尺海拔山區森林中。標本由地面腐屑,樹旁的腐爛樹皮、苔蘚及雜草等混合物篩檢而得。Q. chi 顏色與外觀與 Q. goang 類似,最大差異在於陰莖的特徵,特別是陽基側突寬廣,覆蓋大部份的陰莖中葉的端部部份,而與黑色的後足結合。顏色描述:頭部一般較小,長度長於寬度。觸角一般來說較短,外節長寬等長或略寬於長。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Quedius (Raphirus) goang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es (Raphirus) goang 整體特徵與Q. perng 非常類似,但差別如下:後足脛節中央平面通常顏色較暗。頭很明顯地寬度寬於長度。Q. goang 發生於2800公尺至約3200公尺的高海拔森林環境中,可於針葉林中篩檢苔蘚、腐爛樹皮和木頭及其他各種地表腐質中取得標本。在合歡山和能高山本種與Q. meng. 棲所環境重疊。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Quedius (Distichalius) shiow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shiow 與台灣其他兩種Distichalius亞屬種類差別僅在於顏色的不同。有關本種的棲息環境仍不清楚,可能發生於中海拔山區至2700公尺的森林中。標本曾於大雨後於林道邊緣所堆積的葉片中採到,或藉由篩檢茂密的原生針葉林或優勢針葉林下的腐質土壤中取得。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Mula chushanensi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般體色為均勻的灰黃色,腹部背面稍深色,前翅透明且上緣紅色,有些翅脈為黃色,後翅具斑紋,頭頂三角形,前額線狀且中央稍寬,觸角稍長於前額且扁平,觸角第二節亞端部稍寬,前翅長為寬的2.9倍且端部寬圓,後翅長與前翅長之比為0.12:1且分兩片,後翅基部具數根長刺,雄蟲體長為2.2公厘,前翅長為5.37公厘,雄性生殖器之尾節相當長,尾突端部稍彎曲,生殖節之上半部窄且下半部寬,鞭狀體非常大且複雜,把握器長且端部寬,背緣之突起細長,以腹面觀則內側具波浪狀突起。
Quedius (Raphirus) leeng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es (Raphirus) leeng 整體特徵上與 Q. goang ,非常類似,但差異如下:體型較小,顏色較暗,大多為均勻亮黑色,副器顏色較暗,中後足脛節中央平面和後足腿節側面很明顯顏色較暗。Q. Leeng 體型較小,觸角短,頭上微點刻形成較大網狀且粗糙,前胸背板微點刻則在中央部份形成網狀。目前僅發現於玉山主峰。標本可藉由篩檢亞高山帶的苔蘚叢和各種各種檜屬植物與杜鵑花灌叢混生的地層各種腐質而得。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Quedius (Raphirus) meei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meei體色為紅磚色,紅棕色至棕色,前胸背板常為淺黃色,頭則從亮黑色至在後端三分之二處具亮黑色斑點,使複眼旁之條紋和上頰色淺,前胸背板具明顯,不規則暗色中央斑點,有時會被細長之前胸背中線分裂為二個斑點。腹部有時略向端部變黑。附器紅磚色至紅棕色,所有脛節中央色較暗,但以後足脛節最為明顯,其他前足脛節或中足脛節較不明顯。Q. meei 與其他種類不同處在於:頭部和胸部的顏色,前翅在點刻間具微小點刻,陰莖內囊具一對細長之暗色結構。本種發生於山區的森林環境中,從2200公尺至約3100公尺處。 標本可發現於中海拔山區的常綠闊葉林至高海拔山區的針葉林內地表的苔蘚、枯枝落葉和其他腐屑中。截...
Quedius (Raphirus) shan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shan 體色從磚紅色至磚紅棕色,頭亮黑色至在後端三分之二處具亮黑色斑點,使複眼旁之條紋和上頰色淺,前胸背板有些區域變暗,有時全部暗色,從暗棕色至亮棕黑色,但邊緣除外,色較淺。腹部明顯具彩虹色彩,附器磚紅色至棕磚紅色,所有脛節中央色暗,但有時前足脛節色較淺。Q. shan 與Q. chang 的差別除了陰莖構造外,還有前翅表面點刻間具微點刻,而與Q. meei不同處除了陰莖構造外,在於頭部與胸部顏色型式不明顯,且腹部背板上的點刻較稀疏。本種發生於2100公尺至略超過3000公尺山區的森林環境中,可於常綠闊葉林中或闊葉林與針葉林之混生林中,在接近小溪或森林滲流處,以篩檢苔蘚、枯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