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域 |
450-2 |
學習階段 |
7 |
學習內容 |
450-Ab-Ⅳ-2 |
學年度 |
109學年度上學期 |
年級 |
七年級 |
教科書版本 |
南一 |
章節 |
高低起伏的地形、臺灣的地形 |
投稿人 |
葉郁菁 |
詞條類別 |
詞條名稱 |
詞條解釋 |
峽谷 |
|
等高線地形圖 |
|
營力作用 |
|
沖積扇 |
|
斷層海岸 |
|
內營力
|
形成或改變地形的作用力,稱為營力。其中內營力指的是地球內部熱力的能量,會產生火山作用、地殼變動等結果。
一、火山作用:指地球內部的岩漿順著地殼裂隙噴發至地表,造成地形改變的過程。例如,火山本體的火山錐、火山頸,岩漿在地表凝固成玄武岩柱,或阻擋水流形成堰塞湖等,都是新地形形成或舊地形改變的証據。
二、地殼變動:指地球板塊受內部活動影響產生變動,若板塊相互擠壓,可能形成山脈、若板塊張裂,則形成裂谷。板塊運動過程可能伴隨著地震、土石流等現象,亦會造成地表形狀改變。 |
外營力
|
形成或改變地形的作用力,稱為營力。其中外營力指的是來自地球外部的太陽能量,所造成的形塑地表的元素。
一、風力:可分為風蝕與風積。風蝕現象指風力造成地表鬆散物質被吹散或搬運至他處而裸露,風積則為風力搬運而來的物質堆積而成的地形,例如中國黃土高原。
二、河流:依照河川上、中、下游所在位置,河川進行侵蝕、搬運、堆積等過程。河川侵蝕可形成峽谷、壺穴,河川堆積可形成沖積平原。
三、波浪:波浪常年拍打海岸,亦進行侵蝕、搬運、堆積等過程,海蝕地形包含海蝕洞、海蝕柱等,海積地形包含沙洲、海埔新生地等。
|
峽谷
|
在山嶺眾多、接近河川發源的上游地區,由於地勢較高,河川向下流動沖力強勁,常下切河谷,形成v型谷,v型谷加上兩側峭壁,稱為峽谷。 |
沖積扇
|
河川由山區進入平地後,因地勢減緩,流速變慢,較大顆的礫石受重力停止滾動,堆積於山谷口。加上地形平坦,河川向兩側開展,因此堆積成扇形,故稱沖積扇。一般而言,沖積扇面的高度由谷口向外側逐漸降低。 |
分層設色圖
|
將等高線地形圖上不同高度的區域,分別塗上不同顏色,以表示高度差異的地圖。
一般而言,以深綠色代表平原;淺綠色、黃綠色或黃色代表丘陵、台地;棕色或咖啡色代表山地,且顏色越深表示高度越高。 |
等高線地形圖
|
將一地區內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閉合的曲線,稱為等高線。不同高度的等高線環狀排列呈現出一地的地形,稱為等高線地形圖。若越向中心數值越高,代表當地為山地或丘陵,若越向中心數值越低,代表窪地或盆地。
同一張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線數值的差距一致。等高線排列越緊密者,表示坡度越陡,反之間距越寬表示坡度越平緩。
等高線地形圖中,若出現v字形排列方式,且頂端指向上游,則該地會出現河谷地形,反之若頂端指向下游,則出現山脊。 |
地形剖面圖
|
為表示地形的方法之一,其目的在呈現等高線地形圖上,某兩地之間的實際地形。其作法如下: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於兩地之間畫一直線,此一直線與等高線的各交會點,對應畫於下方的高度-距離圖(垂直軸代表高度,水平軸代表距離),將高度-距離圖上各點相連,即為地形剖面。 |
斷層海岸
|
為岩岸的一種,其特色為高山與深海相臨,海岸陡峭,缺少港灣及沙灘,沿岸幾無平原,近海海底坡度亦陡。
臺灣東岸位於板塊斷層帶,為斷層海岸主要分布地區。 |
岬灣海岸
|
為海岸類型的一種,海岸線曲折,向外突出處稱為岬,向內凹處稱為灣。
岬灣海岸通常形成於軟、硬岩相間的地質區,因被海水侵蝕程度不同,造成硬岩向外伸入海中,軟岩相對向內彎曲之現象。 |
大陸島
|
為島嶼形成的原因之一。其底部通常與大陸相連,原為大陸沿岸之丘陵或山地,後因海水面上升或陸地下沉,周圍低地遭到淹沒,只留山頭露於海中,形成島嶼。 |
詞條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