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乾裱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Dry Mounting
作者: 朱麗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平面教材(如照片、圖片等)為了便於教學使用與保存,而將其乾裱。常用的乾裱法可分下列幾種:
  1.紙板乾裱法(dry mounting on cardboard):
  是運用熱感應黏性薄紙(neat-sensitive adhesive)與溫度、壓力和時間相互作用而產生永久性接合效果,對相紙類教材等裝裱十分有用。製作過程如下:(1)調整乾裱機(dry mounting press)至預定溫度並預熱圖片及卡紙或紙板三十秒;(2)直接以電慰斗初步固定黏性紙於圖片背面;(3)同時裁剪圖片與黏性紙四周;(4)圖片置紙板上定位;(5)以電慰斗將黏性紙與紙板做對角固定;(6)將圖片與紙板包上矽質護紙後,置入預熱乾裱機中加壓三十秒;(7)再以平板金屬重物加壓冷卻六十秒以上。為求成品趨於完善,應注意下列細節:(1)工作區墊一紙層以減少桌面受損;(2)乾裱過程中若出現氣泡,可用細針戳破再置回乾裱機內重新壓製;(3)教材置入乾裱機前,最好有矽質紙加以包裹;(4)切忌重疊黏性紙壓製,以免造成作品表面疊印痕跡;(5)裝裱面積大於乾裱機時,可採局部輪流壓製方法;(6)預防對熱敏感教材產生變化,如彩色相片遇熱變色,可省略原預熱步驟,或降低乾裱機溫度;(7)真正裱好時刻是在成品冷卻時,因此運用金屬性質重物加壓,可盡速吸收熱能,效果較好。
  2.布上乾裱法(dry mounting on cloth):
  為方便大型圖表、地圖之折疊或捲式攜帶,在單面附有黏性的布質材料上裝裱,是一種耐用持久的方法。其製作步驟與紙上乾裱法甚為相似,其過程如下:(1)調整乾裱機至華氏一百八十溫度並預熱圖表後,將圖表背面與裱布黏性內側相疊;(2)以慰斗做較大區域之初步固定;(3)剪裁所需裱布面積;(4)若四周設計留有布邊,以慰斗加強各邊之固定;(5)包上矽質護紙由乾裱機加壓後,以金屬重物平壓冷卻。
  3.壓感式裱褙法(pressure-sensitive mounting):
  適用於作品本身具有黏性,且只需加壓便可裝裱完成的方法。整個製作過程極為簡單,且只需二種主要器材:一為黏性紙(sheet mounting adhesive),一為提供加壓設備的滾筒壓力機(a rollertype press)。首先,依圖樣裁剪相同尺寸的黏性紙,將二者定位並襯以背景紙送入壓力機內壓合後便告完成。是保存平面資料的一種處理方式。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乾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Dry Mounting
作者: 張霄亭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乾裱是將容易破損或珍貴的照片、圖片,在其背面裱上一層紙板(Cardboard)或棉布,使其能增加美觀,易於長久保存與使用。
  乾裱方法有下列兩種:(1)橡皮膠水(Rubber Cement)乾裱法,與(2)乾裱膠紙(Dry-mount-tissue)乾裱法。後者是使用一種特製的乾裱膠紙(如MT-5或Fusion-4000)加熱裱揹,裱揹方法簡便且效果佳,而且經久耐用,茲將其製作方法簡述於後:
  (一)先將所要乾裱的圖片與紙板放入乾裱機(Dry mounting Press)內除濕30秒鐘,使圖片平整,放入前先將乾裱機的溫度調至華氏225度。
  (二)將乾裱膠紙(例如MT5)置於圖片背面,以電熨斗熨一下圖片及乾裱膠紙約兩對角。
  (三)將圖片與乾裱膠紙的四周剪裁整齊。
  (四)將圖片放在紙板上對齊。
  (五)以電熨斗熨一下乾裱膠紙於紙板兩對角使其位置固定。
  (六)為了保護圖片,在放入乾裱機前,最好使用一張對摺的牛皮紙(例如Seal公司之Release Paper),將其夾於摺頁中,再放入乾裱機內加熱約30秒鐘。
  (七)取出冷卻,並使用重金屬板或較厚重的書壓平約一分鐘,即完成乾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乾裱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