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內容精熟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ntent Mastery
作者: 陳英豪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教師自編測驗或標準參照測驗主要的目的係在於了解學生所能與有所不能的學習結果,或決定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學習成效是否達到預期精熟程度,學生的測驗分數必須與事先設定的「內容精熟」標準相比較,而非與某一個參照團體相比較。
  「內容精熟」係表示教師事先設定的學生精熟標準,作為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內涵的一個指標。由於教師預期的精熟標準,會藉由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材內涵、家庭作業、評分策略或師生互動,直接或間接影響學生,形成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因而教師設定「內容精熟」的標準必須採取謹慎的態度,宜考慮下列因素:
1.依據教學目標與教材內容、學生素質與個別差異、教師教學經驗來擬定全班、小組與學生個人的內容精熟標準,教師不宜僅訂出至班的標準,而忽略學生個別差異及各組能力不同的事實。2.善用形成性評量,隨時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內容精熟標準,教師擬定此標準不宜一成不變,應依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調整。3.擬定內容精熟標準亦需顧及學校行政要求與家長態度,由於各校校長有其不同的辦學理念與預期學生的學習成效,家長對子女的學習精熟度與要求亦各不相同,故擬定內容精熟標準必須顧及此兩類人員的意見。教師對於通過內容精熟標準的學生,宜給予增強鼓勵,或善用獎勵制度累積與強化增強效果。但對於未通過內容精熟標準的學生,更應予以更多的關懷與支持,並且應該立即實施校正學習或補救教學來協助學生成長和走出挫折陰影。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內容精熟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