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30.961 ms
共 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即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當時的興致所生。如:「這首詩是即興之作。」
|
肢體;末梢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剖學名詞。上肢和下肢合稱為肢體。除頭部和軀幹部以外的身體部位。
|
摩擦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舞譜動作名詞。摩擦指的是兩個部份在相互接觸時時所產生的抗力,如腳在地板上軸轉這種抗力可稱為摩擦。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
即興表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演者不依劇本或事先未經排練,依當下情境而臨場進行的表演。如:「這一場即興表演,使觀眾開懷大笑,十分成功。」
|
即興喜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類名。即興喜劇是在1500年到1750年間從義大利傳入歐洲各地,其特色是演員可戴上面具,以即興方式演出。他們除了要具備演技外,尚需要兼有舞蹈、啞劇和特技等演出技巧。關於即興喜劇的來源,說法數種;有些學者認為它是從古代希臘劇場(即早期之默劇)轉化而來;有些學者卻認為面具和強調裝扮愚人(fool)的滑稽動作,可能與古代民間信仰和祭祀儀式有關連。還有一些學者則把它視為是十六世紀義大利民間劇團的產物,即興喜劇在義大利和歐洲各地巡迴演出,後來特別受到法國人的歡迎。1661年一個常駐巴黎的義大利即興喜劇團和當地劇作家合作演出帶有法國風格的即興喜劇,這影響到莫里哀(J. B. P. Molière,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N.Y.London, 1998.
|
即興演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類型名。即興演奏是指在演出過程中即席創作的音樂。關於即興與作曲的分別,雖試把它們簡單區分為:作曲是有預先的設計與安排,即興是現場創作。但在實際的音樂世界中,許多曲目和演出,都有不同的即興類別和即興使用程度。如用口傳授的音樂,多數是以即興方式作曲,學習此音樂時要靠聽覺,其中可能有些成分已稍微改變再重組,最後記憶起來。在演出時,音樂家可能會用半即興或非即興把記憶中的樂曲演奏出來。西方的藝術音樂非常依賴樂譜,即興指作為附屬性的裝飾或作為臨時的加插。亞洲以口傳音樂為主的地區(尤其是南亞和東亞)卻非常注意即興與傳統素材的區分。音樂家不只尊重其文化傳統訂下的即興規則,同時也嚴格地遵守。同時音樂家演奏時...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
同理心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名詞。設身處地以別人的立場去體會當事人心境,如:感覺、需要、痛苦等心理歷程稱為同理心。它被應用於舞蹈治療中,治療師依靠個人的生活體驗,以及個人的認知能力,同理心的形成也不盡相同。
《張氏心理學辭典》1992。
|
幕間插劇或表演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表演類型名詞。原本這種表演是指伊莉莎白女皇時期(在位時期1558∼1603),在領主家宴會時,演員在迴廊演出的秀。大部分的內容沒有特殊意義,純粹是點綴宴會的消遣。稍後,在文藝復興時期(約1430∼1650),幕間劇變成穿插在一部長戲中的表演。十五世紀後期,劇作家約翰海烏德(John Heywood, 1497-1961)成立了國王幕間劇表演工作者團(The Players of the King´s Interludes),他們專門在特殊的節日和私人的宅院演出。它的主題或情節可分為五種: 道德的、或者人性善與惡的掙扎。 政治性的。 教育學的,例如:約翰瑞德佛(John Redford)所編的《...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坦達瓦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印度舞蹈中激烈的舞蹈形式,與溫柔的舞蹈(Lasya)相對,二者常被分別誤譯為男性及女性的舞蹈,但實際上二者均可由男性或女性演出。Tandava可細分為兩類:pebali及vahurupa。前者祇以四肢動作演出,而且沒有戲劇技巧,後者富含戲劇技巧,舞者不斷更換衣服,口中並吟唱著由無意義的音節如Ta、Na、Dim所組成的Telena歌聲。Tandava名字的由來,相傳是來自首先跳此類舞蹈的濕婆神(Shiva)的使者譚度(Tandu)。
Projesh Banergi《Art of Indian Dancing》.
|
扇子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哈尼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元陽、綠春、紅河、元江、新平等縣哈尼族聚居區。因雙手執扇起舞,故名。元陽等地白鷳鳥甚多,哈尼人視之為善良、吉祥的象徵。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貧病交加的哈尼老人倒臥樹下,一隻白鷳鳥在樹上看見,遂銜來妙葯,救活了老人,為感謝和紀念白鷳鳥,老人砍芭蕉葉做為鳥翅,模仿白鷳鳥起舞。一說很久以前,一場瘟疫流行,奪去了哈尼族的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嬰兒,嬰兒的哭聲觸動了天上仙子她就化作一隻白鷳鳥,含葯救活了嬰兒,哈尼族才得以繁衍下來。又說以前有個叫阿衣的小孩,曾經學著白鷳跳舞,後來哈尼族才有了舞蹈。現民間流傳的阿衣而笛施笛瑪的傳說,即阿衣是最早跳舞的人。至今元江一帶還沿用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