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反嘴鴴 - 教育百科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生物資訊
中文名: 反嘴鴴
英文名: Recurvirostra avosetta
描述:
雌雄鳥羽色相近,而且沒有季節性的變化;全身白色,僅頭頂到後頸、背部兩側、肩部及初級飛羽黑色。幼鳥羽色與成鳥相似,但黑色部份偏褐。喙黑色且細長,略向上翹,雌鳥喙較短且較彎。跗蹠及趾藍灰色。
分布:
廣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東亞族群繁殖於蒙古及中國東北,冬季遷移至中國東南沿海。  台灣通常聚集在台南四草地區魚塭內過冬,最大族群有1千隻,其它地區則為過境鳥。
作者: 方偉宏
授權方式: 創用CC
資料來源: 中研院臺灣生命大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ied Avocet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Recurvirostra avosetta
形態:
體長42~45公分。喙瘦長並向上彎曲,呈黑色。羽色斑雜,自頭頂經過眼睛,並延伸至頸後為黑色;自眼睛以下,除了初級飛羽外緣、肩羽、部分覆羽黑色以及腳藍灰色外,身體其他部分皆為白色。
分布:
分布於非洲、歐洲西部及亞、非洲及歐洲的族群為留鳥,亞洲的族群則會遷徙,夏季於蘇聯和中國大陸西北部繁殖,冬季則往南遷徙至中國大陸東南沿岸度冬。
生態習性:
常成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的水域環境,例如水田、魚塭、沼澤環境。覓食時會用喙在水中掃動泥土,捕食魚類、水生昆蟲、甲殼動物為食,常游泳並倒立覓食。叫聲為清晰的“kluit”聲,柔軟而具旋律,警戒的叫聲則會變得較刺耳且較短。集體於鹽水環境繁殖,巢之間相距僅1公尺;此時相當吵雜且具有侵略性及領域性,驅離入侵者時頭和頸部會向下彎。非繁殖期時會集結成大群休息,可多達45,000隻。
綱:
鳥綱(Class Aves)
目:
鷸形目 (Order Charadriiformes)
科:
反嘴鷸科 (Family Recurvirostridae)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反嘴鴴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