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可擴展標記語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XML)
作者: 謝吉隆
日期: 2012年10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XML之全名為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中文譯名為「可擴展標記語言」。作為知識表徵的一種語法,XML之語法與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相似,以前後成對的標籤作為標記某段「資料(或內容)」的作法,來描述該片段資料的語義、語法、用途等。與HTML不同的是,HTML有既定的標籤集是既定的,用以作為在網頁上進行資料呈現與視覺化的共通標準;XML則允許使用者自訂標籤,而使用者通常會以具有語義的關鍵字作為標籤的名稱。XML之所以稱為可擴展標記語言,並非在於其片面地具有可擴充的性質,或者它的標籤是由使用者自由訂定的,而是在於其僅定義了描述資料的語法與結構,亦即前面所描述的標示語法。因而各種不同用途或目的的使用者,可以在這樣的框架下,按照自己的需求,針對其所處理的資料特性,定義出不同的表徵方式。因其與大眾常見的HTML語法結構相似,值得特別強調的是,HTML和XML語法最大的差異是HTML有定義好的標籤集,但XML則否。XML在使用上通常會依使用目的另外以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或XML Schema等規範的語法來定義合乎該目的的標籤集與結構,如RSS或XHTML等均為XML的應用。w3schools.com, (n.d.) Introduction to XML. Retrieved May, 29, 2011, from http://www.w3schools.com/xml/xml_whatis.asp.
參考資料:
w3schools.com, (n.d.) Introduction to XML. Retrieved May, 29, 2011, from http://www.w3schools.com/xml/xml_whatis.asp.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擴展標記語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