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可逆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eversibility
作者: 尤芳忞
日期: 2002年12月
出處: 力學名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熱力學上一個物理作用過程之特殊性質,當此作用過程逆向運作而返回其起始狀態時不會對系統的周遭環境產生任何變化或效應,則此種物理作用之過程稱之具有可逆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Reversibility
作者: 程炳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可逆性是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認知發展論中的重要概念;意指兒童能在內心裡以相反的方向操作某一行動之可能性,如兒童能夠由甲大於乙而推知乙小於甲,由小明是小華的哥哥而推知小華是小明的弟弟等。根據皮亞傑的理論,可逆性是具體操作期(大約七到十一歲之間)的重要特徵之一,也是守恆(conservation)概念的重要基礎。例如,在前操作期裡,兒童只會在天秤的一端加上砝碼以使天秤的兩邊保持平衡,而不會從另一端拿掉砝碼以保持平衡。如果加太多砝碼,也只會在另一端再加砝碼下去。但是,到了具體操作期,兒童便知道在右邊加上砝碼就如同在左邊拿掉砝碼一樣,也可保持兩邊的平衡。可見「加上」砝碼和「拿掉」砝碼兩個操作都可達到平衡的標準,因此這兩個操作的行動之間是可逆的。前操作期的兒童通常並不能了解這種可逆性。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可逆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