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夷舞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bisu Mai
作者: 張素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日本民俗舞蹈,又稱《惠比須舞》。其源起可追溯至室町時代,為民間藝人在街頭人家門前表演的「門附芸」(Kadotsukegei)之一種,具季節性,通常在每年初春時節巡迴各地表演。惠比須是日本「七福神」中,唯一源於日本本土的神明,能予人財富與幸福,深受民間信仰。微笑的臉龐,頭戴烏帽子,拿著釣了一條大鯛魚釣竿的模樣,便是他的特徵。此舞產生於室町時期(1338-1573),富有當時流行的華麗風格,模仿《大黑舞》的形式,在江戶時期正德年間(1711-1716)定型。在吹笛打鼓、唱歌跳舞的雜子舞中,《夷舞》是重要的演出節目,身著惠比須模樣的衣裳,手持釣竿,在雜子舞的歌聲中,非常快活地跳著舞,來奉神求福。出雲流神樂發源地 ── 佐陀大社的《佐陀神能》,首先將《夷舞》傳到出雲流派的各個地區。在神樂中,釣鯛魚的《夷舞》各處皆有;在琦玉縣玉敷神社的神樂演出,也有假面的《惠比須舞》。以人偶來表現的《夷迴》傀儡戲,主要在西日本地區,與通常在門前街頭演出的《大黑舞》自古有別。
參照:
《民俗藝能辭典》。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夷舞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