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政治心理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Political Psychology
作者: 王淑俐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政治心理學是研究政治過程中個人各方面狀況的學科,包含的主題有:(1)技術的研究:施展影響力的情緒平均值、思想灌輸的形式、公民認知學習的規則、政治決定之社會化方法與過程等;(2)政治行為齊一性的詮釋:例如選舉行為中因動機的同質或異質性,而有不同的投票趨向;(3)政治名流基本人格及政治系統模式的解析:尤其是從新學、傳記的、預示學的層面,以及權威性人格的探討;(4)對所有政治參與者的啟發與教化;(5)是一門應用的科學:作為知識的工具性政治運用的引導。
  政治心理學源自文化人類學對文化與人格的關係研究。尤其是在早期「文化與人格」的研究中,解析優勢文化的自我保存及穩定的層面。例如兒童會受到最初之教育機構的「銘印」(imprinting)影響,就新心理分析學派的觀點而言,此種影響是永不磨滅的。本質上,此種影響相當於一種社會要求,以及此機構代表性人格的社會知覺。
  政治心理學所從事的實證研究主要有:
  1.政治人格的研究:例如權威性人格方面,實證研究工作的先驅為阿多諾(T.W. Adorno)、法布倫威克(E. Frenkel-Brunswik, 1903~1955)、李文遜(J.D. Levinson)以及桑福得(R.N. Sandford),並於一九五○年時出版〔權威性人格〕(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一書。其後艾森克(H.J. Eysenck, 1916~ )又特別著重在共產主義及法西斯主義的研究,認為政治行為的本質應以其功能來界定和成立,表現在贊同或不贊同已有的社會規範上。
  2.政治行為的形式:研究三種基本政治行為型態,一為正逐漸穩定和定型的,二為正在改變中的,三為直接反對不良系統的。一九六○年代帕森斯(T. Parsons)及其同事研究社會革命,認為社會系統必須是有活力的系統,能配合政治環境的挑戰而發展出新的結構,或使社會結構複雜化。帕森斯認為民主是政治文化的發明,具有社會普遍性。可主動處理社會系統的問題,並在合適的體制內表達自己的主見。
  3.政治參與及政治角色:柏瑞生(B.R. Berelson)及阿爾蒙(G.A. Almond)分別對選舉行為及政治系統的比較研究中發現:政治參與受到團體中政治領袖的影響。阿爾蒙在論文中更直指:「政治行為即政治人物的行為。」依學習理論及新心理分析學派之內在化觀點,政治角色的扮演是透過學習而得。一般說來,教育水準、政治知識及政治參與間有顯著的正相關。亦即教育水準愈高者,且有更為豐富的政治知識,與更熱烈的政治參與。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政治心理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