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火之節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Fire Festivals
作者: 高麗娟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節慶名。大不列顛島古老遺風,一年有六個重要節慶,稱之為「火之節」。追朔以往,可能源自西元前二千年,其間經過曆法數次變動,實際日期可能有差錯,但基本精神尚存。此六大節慶與冬、夏至及春、秋分有關,為:二月一日,亦稱為「聖燭節」(Candlemas;現今二月二日);五月一日,或稱「五月節」(May Day);八月一日,「米迦勒節」(Michaelmas;現今九月二十九日);十一月一日,「萬聖節」(All Saints´ Day; All Hallows;現今十月三十一日)。經時日變遷,後人再度加上蘇格蘭的「海格曼乾草節」(Festival of Hagmanhay),此節日併與冬至同慶。而在仲夏期間,則有「賈努斯節」(Janus; Johannus; Ionis,與羅馬曆一月January 有關),記念羅馬門神雙面精靈。早期在這些節慶時皆舉行莊嚴的典禮以茲慶祝,典禮中並進行儀式舞蹈。此遺風亦有流傳至現今歐洲各地,如在法國不列塔尼(Brittany)的「赦免祭典」(Pardon rites),其正式的名稱為「火丘」(Pyr-Dune; Hill of Fire),或稱「火之祈禱」。「火」這個字長年亦被稱作「Tan」或「Tein」,羅斯郡(Ross-shire)也有稱作「火丘」(Tan Hill)之地;另外在歐洲亦有上百與Tan有關的名稱,如「Tanei」即伊特魯西亞(Etruria);而「Ti-Tania」即不列塔尼(Bretagne; Brittany)。其他尚有與此字有關的衍生字,如「San Tann」成為「聖安」(Saint Anne);「Bel-Tain」即「貝爾之火」(Fire of Bel),亦即巴比倫尼亞(Babylonia)之意。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火之節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